什么是道,道昰执念道是心,这话对吗为什么?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本文目录
- 什么是道,道昰执念道是心,这话对吗为什么
- 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 孔子说的“道”具体是什么
- 如何理解’道’
- 古人为何要说士志于道与“朝闻道,夕死可矣”之中的道一样吗
- 什么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么不同
- 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什么是道,道昰执念道是心,这话对吗为什么
这真是个难题,什么是道:老子的道德经都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开篇只说了道可道.非常道。仿佛是自从有了天地便有了道。通读后感觉没有一定的哲学思维即便道就在你身边,你也不一定认识。
那心就好理解多了,净心顾名思义是指干净的心。最无染的心莫过于婴儿的心。
人如果真的能净心放下执念,放弃一些旧的观念,以一颗婴儿的心去观道,不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自然会悟出一些道理。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道是执念,道是心是正确的。放下执念,净心悟道,以得智慧。馮智学一己之见,希望你能满意
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是怎么回事
唐代的道和府是地理区域名称,道与府同为我国疆域史上一种新的制度,而节度使是官名,凡是都督带使持节的都成为节度使,下面我分别对于这三个,来说说我自己的理解吧!
道
李世民即位时,天下已定,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贞观元年,唐太宗把除了州县大合并外,又根据山川的自然形势,将全国划分为十道:
1、关内道:相当于今天的陕西中、北部,甘肃陇东以及内蒙古河套等地。
2、河南道:相当于今天的河南、山东二省黄河以南、江苏、安徽三省淮河以北的地区。
3、河北道:相当于今天河北长城以南.河南及山东二省的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
4、河东道: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全省与河北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的地区。
5、陇右道:相当于今天的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省青海湖以东及新疆东部的地区。
道的分布
6、山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东部,陕西、甘肃南部,河南西南部、湖北西部的地区。
7、淮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河南三省淮水以南、以及湖北东部长江以北的地区。
8、江南道::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省,江苏、安徽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江南的一部分及贵州东北部的地区。
9、岭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二省和越南东北部的地区。
10、剑南道:相当于今天的四川中部和云南北端。
后因江南地广人多,经济发达,又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把山南道分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关内道长安附近增设京畿道,河南道洛阳附近增设都畿道。此前的十道变成了十五道。而且给每道设置了采访处置使,并定为常制,也有了固定治所,由此,道便成了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
唐朝时期全图
府
唐代的行政区划中除了唐太宗新开的“道”,也有唐玄宗开的“府”,两者同为我国疆域史上一种新的制度,根据其地位和形势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为了提高京、都所在地的地位,将其称为府,与州同一级。唐末时期已经有了十个府了:京兆府、河南府、凤翔府、太原府、成都府、江陵府、河中府、兴唐府、兴德府、兴元府。
2、国内重要地区设置都督府。都督兼管军民,统辖数州,他们所在之州,称为都督府。唐玄宗初期都督府分为上中下三等,共四十个都督府,节度使兴起后,都督的权利由节度使取而代之,名称也逐渐被废弃。
3、边疆少数民族沿边设置都护府。为了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在其沿边都设置了都护府。唐太宗平定高昌后,开始设置了安西都护府,此后逐渐增设,到唐中宗时已经有六个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和安南都护府。
节度使
节是当代一种全权印信,受有此全权印信者,便可以全权调度,所以称为节度使。《资治通鉴》记载:景云元年,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官职。
节度使形成的重要原因:
1、唐均田制度的崩溃:从高宗、武后以来,均田制渐趋破坏,流民、逃户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玄宗时期曾采用多种办法试图解决:一是重申均田法令,严禁流徙;二是检括客户,听其所在落籍;三是招募流民客户充军。其中前两种都以失败告终,而第三种暂时解决了社会问题,却使这批人渐渐成为雇佣兵而不可卒去。于是,由于均田制度的崩溃,导致了唐兵制从府兵的征兵制,向募兵制演化。
2、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由于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边疆形势才开始由攻。节度使制度的开端是从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立的缘边节度使,正是这一形式的延伸,在开元之际,大都护府实际上已经被八节度使所代替,缘边驻扎数十万镇兵。
其名起于魏晋,但仅是一个官衔名称,并无管辖区域。景云二年(711年),唐以凉州都督充任河西节度使,此名称才确定,并列入正式边疆官制。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
辽、金都仿照唐制置节度使,往往有名无实,地位也远不如宋朝的使相高。元朝将节度使废除。
安禄山
我们记住“节度使”这个官职是因为安禄山身兼三地节度使而起兵叛乱,搅得大唐天翻地覆。
以上就是关于唐代的道、府和节度使的大概情况,如有不同见解请勿喷!
孔子说的“道”具体是什么
孔子所说的“道”与《道德经》及所有古径典中的“道”都是一个汉字“道”的造字本意:交换、票决道路原则。
为什么有的人和集体走得路断人行,都从桥下偷跑,用潜规则?原因就在于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交换丶票决为“道”,如路,要选德、桥。德与道二者对立统一,叫"道德、道桥”。
不看重交换丶票决发财当选荣耀为“德”,如桥,不看重道,但遵道。
例如:
有德的人如桥,参加票决的人如道,你道不选走我桥,正好休息一下,无官一身轻,选择了我桥,担子更重,义不容辞;道不选择桥,就是断路,过不去,必须选择桥才能经过,道如不选择桥,就是选择了下地狱的奈何桥,死不能返回。如果桥看重、贿赂道的选择,那叫腐败无德的剪径桥(不是桥),“要从此桥过,留下买桥财”,也就是奈何桥。
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
(文/刘树成)
如何理解’道’
道最根本是顺其自然。当然说其自然不是不作为,干等着。要努力把事情做好,特别年轻人。你努力了,不能达到预期,不能有好结果,你也尽力。尽人事,听天命。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往往经过努力能达到效果,大多有好的结局。
古人为何要说士志于道与“朝闻道,夕死可矣”之中的道一样吗
感谢邀请回答:古人为何要称士志于道?与朝闻道,夕死。两者道的区别。
“朝闻道夕死”这句话的来历背景,出子孔子论道。这里的闻事指的是,中庸思想。出名被统治者重用孔子刚说完“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后,似乎觉得还不能够说服众门人,于是就接着说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为足与议也”这‘道’字就出在这里“士志于道”中的’道,跟“朝闻道”是一样的意思这里的道指的是政治理想即仁政。
综合上述典故背景,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就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浅表意思说的是:如果在国家范围制度里,假如一个人早上能达成了直坚持的理想。实施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那么他就算晚上死去那也是值得的。也阐述了道即(仁政)在当时的重要性。
“士有志于道”这里有两个意思:(1)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2)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
我们从试题分析:(1)这里,孔子认为,一个
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2)这是孔子的学生对孔子的赞扬。孔子认为人有各种欲与情,这是顺应自然的,但人所有的情感与欲求,都必气乎于“中和”的原则。“厉”有些“过”,而“不及”。同样是不可取的。孔子的这些情感与实际表现,可以说是符合当时时代的中庸思想(仁政)。
“道”的本质意义:在现代社会中,道也具有重要性,我们不重视道德,与道理。更谈不上德于行,也失去了其本质意义。以物质为大的现实中。谈经论道以失去了本质所后。就如上级传达了仁政的思想,到了下面也就都变味了。因为是以物质为重心。道的重力失衡。我们只能谈九字真言中的最后一个“信”。如果信都谈不成了。那也就走到了尽头。那就从头再来一遍。道是万事万物发展的标杆,离越来越远了。无为而治,也是“道”的最高级境界,也是道的必经之路。久合必分。久分必合。大道致简,周而复始――道。
什么是道道家的道和儒家的道有什么不同
中国文化大致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以道家和佛家文化为支流,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文化。但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道家文化也会占主流。所以有人说,天有三星日月光,地有三教儒道佛。这是很有道理的。
谈到道理,我们不妨来谈谈什么是道。因为中国人喜欢讲道。道有大道小道,有正道邪道等。那么到底什么是道,中国文化中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好玩的国学,来和大家聊一聊道的问题。
首先,道原来的意思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路径等,再后来更加上升为规律、规定、法则和规则等。也就是说,道从实在的概念即道路,发展成为终极的目标、终极的观念等理念,这背后,是人类追求智慧的力量,这个智慧的力量就是哲学。所以,道是哲学范畴的概念。
也就是说,儒家的道,就是儒家的最高的价值理念,儒家的价值准则,而道家的道也同样如此,代表了道家的最高价值理念,最高价值准则。
其实,儒家和道家哲学的区别,我们看两位创始人的人生经历,就可以大致看出二者之间的区别。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一生栖栖遑遑,周游列国,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他想搞政治,来恢复周礼,实现天下大同。虽然他搞政治的梦想失败了,但是他还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决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代表了儒家积极进取入世的人生观。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本来在周朝做个图书馆馆长,收徒开讲,研究学问,日子过的很可以。但是老子觉得这红尘社会没有意思,不如骑着青牛满世界隐居去。虽然他写下了中国最具有哲学思辨色彩的道德经,但最终还是西出流沙不知所踪。这代表的道家的价值观。道家的价值观就是无为,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就是清净,就是示弱守拙等。这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完全相反。一个是积极进取,一个是清静无为,这也是儒家和道家道的区别。
好,我们现在可以认真地谈一谈儒家的道和道家的道,到底区别何在了。
儒家的道,其实说的是人道。虽然儒家学说谈到过天道,谈到过自然,但是孔子是个现实主义者,对于不大明白的事情,不去追究,所谓是**之外存而不论。孔子关心的是现实的社会,关心的是此岸的努力,而不是彼岸 的幸福。孔子认为,活都还没有活明白,你去想那个死干什么。
所以,儒家的道就是人道,就是探讨人如何在现实的社会,实现自己的价值,如何搞好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当然是要努力,报效国家。所以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道,又是什么呢?孔子说总的原则是仁爱,仁爱之中又有两条,一个叫忠,另外一个叫恕。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但是人与人之间的道,总是要落实到政治上。因为,儒家人物,说到底是政治动物,他们都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一心想搞政治,那么他心中的政治之道是什么呢?孔子说叫礼,礼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秩序。而秩序就是名,树立社会秩序的过程,就是正名的过程,因为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孔子在社会生活上的道就是礼,就是秩序,就是正名。
这就是儒家的道,这个道,就是处理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法则。所以儒家的道,是人道。
与之相反,道家的道,更加形而上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道家探讨的深度更加高远,更具有哲学的思辨性。如果说儒家的道,老是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话,道家考虑的是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所以,道家的道,其实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他是自然的,甚至是超自然的,是形而上的,是哲学的。
在人类的童年时期,人们总是认为,万物的起源来自于神,来自于天帝。而道家的道,完全抛弃了这种神造自然的学说,天才地认为,创造世界的就是道,他是宇宙万物的总根源。他是不可说的,“道可道,非常道”,是看不到的,是无,但是它却在时时刻刻起作用,他规定了限制了推动了万物的发展,是万物的总法则。所以道的无,表现为万事万物的有。
但道家的道,最终要落实到人生上面。与积极进取的儒家的道相比,道家的道相对比较清冷一些,比较清静一些。因为,道家哲学认为,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员,你来自自然,最终归到自然,就要学习道的自然而然的精神。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道家的道是自然之道,所以人要学习自然的东西。自然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比如冬去春来,体现的是事物向对立方面的发展,比如牙齿脱落但舌头一直都在,体现的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所以老子提倡我们都要向自然学习,采取自然的价值观,那就是清静无为,不瞎搞,不折腾,回归到事物本来的样子。所谓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各路神仙,请问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底是个什么道
这个问题贫道看到不止十次了,可见老子的这句经典偈语的确深入人心,当然也不好翻译啊。仔细想想,只要名字带子的人的文章好像都不好理解和翻译啊。
好吧,到底是什么“道”呢?贫道抓破几层头皮想出了几个说法,供君参考、选择。您看着办。
一、道就是说话的意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话是可以说的,但是我说的和别人不一样,是非同一般的话。
比如我们玩“抖”、玩“条”,发啥那是你的自由,但是想要阅读量高,那就必须语出惊人、与众不同了,不然谁你啊,哈哈。
二、道就是道路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世上路到处是,都可以走,我走的路是非常的路。也可以理解成:修路是可以修的,要修就修条非常好的路,嗯,至少要比隔壁村宽。
当然,这里的道路是有引申意思的,可以指方向、事业、方法、选择等。
三、道就是规律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规律是可以遵循的,每个规律都非同一般。
这是现代人的翻译罢了。按照古人的思维方式,贫道认为这里规律可以被替代为规矩或准则。
原则上做事都要守规矩,不要把规矩不当回事,否则,哼哼!懂?
以上说法是一家之言,只是一个没事练练字的闲人逗乐而已。最喜欢那句“道法自然”。贫道一直固执的认为:不符合自然书写之道的所谓书法都是厕纸,不,厕纸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