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子兵法》是如何论述"周"的?“文定天下,没有智慧,人将输其所有”,你认可吗为什么
本文目录
《揭子兵法》是如何论述"周"的
虑无不到谓之周。明末清初揭暄的军事名著《揭子兵法》分上中下三卷共100篇,每篇篇名就一个字,100篇100个字,因此又名《兵法百字》,其中第二十四篇篇名就是《周》,此篇全面论述了“周”之谋略:
揭子曰:处军之事烦多,为法亦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兴师作战的事情很多,处置的方法也很繁琐。
揭子曰:大而营伍行阵,小而衣食寝居,总不可开隙迎扈。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大到安营扎寨、行军布阵,小到吃饭穿衣和睡觉,都不能给敌人有空子可钻。
揭子曰:故摅思于不虑,作法于无防,敌大勿畏,敌小勿欺,计周靡恃,为周之至。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因此,要殚精竭虑,思考问题要做到山穷水尽,对没有防备的地方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敌人处于优势时我不害怕,敌人处于劣势时我也不会轻慢,即使计划考虑得再周详我也不麻痹大意,这样就可以万无一失了。
下面先从兵战上进行解说:
虑无不到谓之周。治军用兵讲究周密,每战的计划、准备要求做到无懈可击,无隙可乘。在战争中,因一个岗哨安排不周,被对方摸了营;行军路线选择失误,中了敌人的埋伏;宿营地点条件不利,惨遭敌人袭击;一件生活小事考虑不周,都能贻误军机大事。这些都是由于计谋不周全导致的。
下面举曹操武阳攻于毒的兵战实例:
当年,曹操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黑山贼于毒、白绕、眭固等率部攻袭东武阳,曹操军驻扎在顿丘,诸将皆以为应当还军自救,然曹操置治府于不顾,引兵向西,直攻贼首大本营,贼首于毒、白绕、眭固等弃攻武阳,急忙回营,曹操便于贼兵回师路上设伏,腰击眭固,大破之。
此役曹操用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不仅如此,曹操发兵前已经虑事周全,当众将疑虑时,曹操解释说:“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拔武阳必矣。”为帅者,最忌临机不决。而曹操在危难之时,内心沉静,异常果决,充满自信。早已将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考量清楚,相信无论贼兵是攻还是退,都无损于我方。
《沙家浜》里面有首《智斗》的歌,也谈到周详:歌词有这么一段:刁德一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由于阿庆嫂思虑周详,方能沉着应对刁德一旁敲侧击的盘问,没有露出一点破绽。
上面讲的是兵战,下面从商战方面进行解说:
在商战中运用“周”的谋略,要求商家事无巨细,做到周全、周密、周到。
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不但要集中精力考虑大计方针,经营谋略,而且能周到地考虑企业和竞争对手大大小小的事。市场机遇同市场风险是一对孪生兄弟,机遇与风险总是共生并存的。因此,在转化机遇的行动中,一定要科学论证,正确决策,步步为营,丝丝入扣,严谨、缜密,做到滴水不漏,绝无差池。否则,一旦在操作营运中出现遗漏和偏差失误,极有可能损失惨重,甚至一败涂地,前功尽弃。俗话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在商战中,千万不可大意。
缜密思路和周祥的筹划是完全必要的,它是企业家赖以成功的根本保证。那么,缜密的思路和周祥的筹划靠什么来体现呢?
当然是行动的通盘方案,行动的实施方案,行动后的评估方案。尤其是行动中的实施方案,最能体现出思路是否缜密,筹划是否周祥。
任何投资意向都会带有极大的风险,这有点像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前跟其家属讲的一样“这个手术有一定的风险,请你签字”,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投资成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兴衰,经营者决策前,必须思之再三,慎之又慎,未经周密筹划前万万不可轻率行动。
经营者在评估每个项目时,务必注意把握好以下六个要点:
一是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谁高谁低的对比,此为“物”。
二是经营观念与企业文化,从经营者、干部到全体员工,是否已具有共同信念、目标,能否同甘同苦,上下一心,企业有无凝聚力,此为“道”。“道”不通则兵不行。
三是是否选择了最有利进入市场的时机,双方民意对比,此为“天”。
四是是否了解产业环境、市场环境、政府的法令规章、未来市场趋势及消长比率,竞争对手的实力与潜力、劳务成本的可能变化等,此为“地”。
五是经营者和主管干部的专业知识、领导能力、声望信誉,是否具备了“智”(智慧)、信(信用)、仁(仁慈)、勇(果敢)、严(严明)”五种素养,此为“将”。
六是企业的组织管理、规章制度、财务制度等,是否健全良好,此为“法”。
商家如能把握好“物”“道”“天”“地”“将”“法”,则能制定出比较周详的计谋,一旦出手必然胜券在握。
好了,《揭子兵法》百字问答系列之二十四“周”就介绍到这里,下次再回答之二十五“谨”。
“文定天下,没有智慧,人将输其所有”,你认可吗为什么
有武则有文,有武不文,皆归丛林!天下则战乱。天下归文。文者通畅。名为智慧。智慧通达,名为法则。法则通畅皆为天下之制。是为文人制天下,人人焉得天下受乐文天下。是为东方上文,而文明。西方不得文者,皆以怪人称武,不达通文。文不达心,皆不达理,不达法,不达人性。是为东方文人不达西方。若文能达东西则文称智慧通达。天下则安。若无通真文,则不顾天下文贤达。以为不制。武则乱与天下。天下文武皆半,悠悠天下反复。
武则天、郭威、吴三桂为什么要用“周”为国号
一、姓氏上,武、郭、武都出自建立周的姬姓
姬姓堪称是我国的万姓之祖了,很多姓氏读源自姬姓,武则天、郭威和吴三桂自然也是为了显示自身姓氏的尊贵,以姬姓后裔自居。
这里有的从姓氏起源看是的确如此,也不乏有往自己脸上贴金的。
武姓出自姬姓,“武氏出自姬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首曰武,遂以为氏”,所以武则天国号周倒也好理解。
郭姓起源之一也是姬姓,古代“郭”与“虢”两字相通,穷苦人出身的郭威自己解释说“朕本姬室之远裔,虢叔之后昆……国宜以大周为号”。
至于吴三桂的吴姓起源之一也是姬姓,周太王之子太伯为了让位于兄弟季历(周文王之父)远走南方,“太伯奔吴”建立吴国,太伯遂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
其实武、郭、吴姓氏的来源很多,不只是姬姓一个,但恰恰姬姓是最著名的,是人文初祖黄帝的姓氏,其后代更是建立赫赫有名的周朝,自然也就有人为自家脸上贴金,显示身份,穿凿附会,给自己安上“姬姓”后裔的光芒了。
二、爵位上,曾有周王的身份
武则天的父亲曾被唐高宗封为“周国公”,吴三桂起兵反叛前自号“周王”,所以这两人称帝里国号为周,也是在身份上更进一步,由周王到周帝,顺理成章。
三、希望国祚绵长
周朝国运昌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共计存在约为791年。
西周东周历时八百余年,是历代国运最长久的。后来人建立自己的政权自然希望它存在久远,取国号为周,是希望效法古代盛业,重现周的辉煌,是存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而且在儒家看来,周朝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周朝的“治国模式”也是孔子十分推崇的,“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周易》《周礼》等也都是儒家大力推崇而变为儒家经典的,影响深远。
所以在古代知识分子看来,周朝那种淳朴时代就相当于是太平盛世,是令人向往的。
用周做国号,以示周朝的仁德治理国家,也有助于吸引士人和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