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赵武灵王(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原文及翻)
本文目录
-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原文及翻
- 赵武灵王为何要选择胡服骑射,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哪些改革内容
-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原文是什么
- 胡服骑射的故事
- 胡服骑射是战国还是周朝
- 求 胡服骑射 的译文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原文及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司马光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曰:“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熟图之也!”使者以报。王自往请之,曰:“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当楚国正在遭到秦国欺负的时候,北方的赵国倒在发奋图强。赵国的国君武灵王,眼光远,胆子大,想方设法要把国家改革一番。
有一天,赵武灵王对他的臣子楼缓说:“咱们东边有齐国、中山(古国名),北边有燕国、东胡,西边有秦国、韩国和楼烦(古部落名)。我们要不发奋图强,随时会被人家灭了。要发奋图强,就得好好来一番改革。我觉得咱们穿的服装,长袍大褂,干活打仗,都不方便,不如胡人(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短衣窄袖,脚上穿皮靴,灵活得多。我打算仿照胡人的风俗,把服装改一改,你们看怎么样?”
楼缓听了很赞成,说:“咱们仿照胡人的穿着,也能学习他们打仗的本领了,是不是?”赵武灵王说:“对啊!咱们打仗全靠步兵,或者用马拉车,但是不会骑马打仗。我打算学胡人的穿着,就是要学胡人那样骑马射箭。”这个议论一传开去,就有不少大臣反对。赵武灵王又跟另一个大臣肥义商量:“我想用胡服骑射来改革咱们国家的风俗,可是大家反对,怎么办。”肥义说:“要办大事不能犹豫,犹豫就办不成大事。大王既然认为这样做对国家有利,何必怕大家讥笑?”赵武灵王听了很高兴,说:“我看讥笑我的是些蠢人,明理的人都会赞成我。”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赵武灵王首先穿着胡人的服装出来。大臣们见到他短衣窄袖的穿着,都吓了一跳。赵武灵王把改胡服的事向大家讲了,可是大臣们总觉得这件事太丢脸,不愿这样办。赵武灵王有个叔叔公子成,是赵国一个很有影响的老臣,头脑十分顽固。他听到赵武灵王要改服装,就干脆装病不上朝。赵武灵王下了决心,非实行改革不可。他知道要推行这个新办法,首先要打通他那老叔叔的思想,就亲自上门找公子成,跟公子成反复地讲穿胡服、学骑射的好处。公子成终于被说服了。赵武灵王立即赏给公子成一套胡服。 大臣们一见公子成也穿起胡服来了,没有话说,只好跟着改了。
赵武灵王看到条件成熟,就正式下了一道改革服装的命令。过了没有多少日子,赵国人不分贫富贵贱,都穿起胡服来了。有的人开头觉得有点不习惯,后来觉得穿了胡服,实在方便得多。
赵武灵王接着又号令大家学习骑马射箭。不到一年,训练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自率领骑兵打败临近的中山,又收服了东胡和临近几个部落。到了实行胡服骑射的第七年,中山、林胡、楼烦都被收服了,还扩大了好多土地。赵武灵王就打算同秦国比个高低啦。
赵武灵王经常带兵在外打仗,把国内的事交给儿子管。公元前299年,他正式传位给儿子,就是赵惠文王。武灵王自己改称主父(意思是国君的父亲)。赵主父为了要打败秦国,把国内的事安排好以后,决心亲自到秦国去考察一番地形,并且观察一下秦昭襄王的为人。他打扮成赵国的一名使臣,带着几个手下人,上秦国去。到了咸阳,赵主父以使臣的身份拜见秦昭襄王,还向他报告了赵武灵王传位的事情。秦昭襄王接见了那个假“使臣”后,觉得那个“使臣”的态度举止,既大方,又威严,不像个普通人,心里有点犯疑。过了几天,秦昭襄王又派人去请他,发现那个“使臣”已经不告而别了。客馆里留着一个赵国来的手下人。秦昭襄王把他找来一问,才知道他接见的原来就是有名的赵主父。秦昭襄王大吃一惊,立刻叫大将白起带领精兵,连夜追赶。追兵到函谷关,赵主父已经出关三天了。
赵武灵王为何要选择胡服骑射,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完全是为了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自赵国进行这一改革后,我国才进入了穿裤子的时代。赵武灵王是很有作为的一个君王,在他的带领下,赵国逐渐走向了强盛,在他统治时间先后消除了胡人和中山等国的军事威胁,同时又将目光放在了秦国上,本来赵武灵王想要继续解决秦国这个心腹大患,但是却在晚年选择继承人问题上犯了大错,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从赵武灵王的谥号中的“武”和“灵”两个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既有功德又犯过糊涂的君主。“武”字一般都用在有很大功绩的君主身上,“灵”字也含有贬的意味,所以赵武灵王的一生应是既有功劳同时又犯过错误。
胡人在当时汉人看来是蛮夷,汉人对他们是看不上的,所以赵武灵王一开始要对服装进行改革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汉人的服侍下面在没有进行服侍改革是无论男女穿的都是裙子,但是如果要骑马上战场的话,穿着裙子就会很不方便,既会影响士兵们的身体,也会影响作战效率,赵武灵王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将服侍改革进行到底。胡服改革也给赵国带来了想要的结果,一时之间赵国跃居大国行列。
赵武灵王一直都做的很好,但是问题就出在晚年立继承人上。赵武灵王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公子章,一个是公子何。公子章是长子本来被赵武灵王立为了太子,但是公子何是赵武灵王的爱妃孟姚所生,孟姚在去世之前让赵武灵王改立自己的儿子何为太子,赵武灵王照做了,并进行了禅位。几年之后,赵武灵王看到自己的长子章又觉得有些对不起他,所以就想将赵国分成两个国,一个孩子一半,公子何自然不同意。赵武灵王见何不再听从自己的就想收回王位,公子何此时已在朝中有了稳定的势力,自然不会让这种事发生,所以就将父亲囚禁了起来,赵武灵王被何活活饿死在寝宫之中。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哪些改革内容
魏襄王十七年(公元前302年),邯郸命吏大夫迁奴于九原,又命将军大夫适子(嫡子)戍吏皆貂服。——《竹书纪年》
赵武灵王在赵国的改革,以颁布胡服令彻底揭开了序幕,正如上述引用所述,在赵武灵王的要求下,赵国上下臣民包括赵武灵王和嫡子都穿起了胡服。
而对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不少人也有个误区,那就是认为就是简单的学习胡人穿衣,然后练习骑马仅此而已,其实并非如此,“胡服骑射”简单的四个字后面,所包含的改革内容有很多。
我们先来说说胡服。
首先是帽子的变化。
《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赵武灵王贝带鸡而朝,赵国化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赵武灵王佩着贝带、戴着砫砮冠上朝,整个赵国人都被他同化,说的明白些,就是赵武灵王学着胡人用野鸡的羽毛进行装饰王冠上,而后来被赵国人所效仿。
此外,赵武灵王效仿胡人在王冠前垂两条貂尾,以示尊重,《汉书·舆服下》记载,胡广说曰:赵武灵王效胡服,以金珰饰首,前插貂尾,为贵职,这种帽子特征在后来游牧民族中依然很盛行。
其次是鞋子的变化。
赵武灵王“胡服”之前,中原人的鞋子一般穿的都是“履”,这种鞋子在平地走路很实用,但是骑马打仗则十分不适用,于是武灵王就仿照胡人的靴子,在赵国推行改履为靴。
正如《学斋占毕》记载曰:古时有履而无靴,故靴字不见于经,至武灵王作胡服,方变履为靴,起初赵武灵王推行的靴子是短靴,后来慢慢发展成为长靴,不过现在靴子似乎成为了女士们的专利,殊不知一开始靴子在中原被推行,只是为了骑马打仗的方便。
最后是士兵的上衣下衣的变化。
赵武灵王推广胡服之前,士兵的穿着那都是全副武装,外面所穿的铠甲基本都是用铜或者铁打造的重铠甲,这在步兵的决斗中那是有优势的,但是面对胡人的骑兵,就成为了缓慢移动的“活靶子”,而且穿那么重骑马也非常不方便。
此外,即使能骑马,马也很吃力,根本跑不快,别说穿过险要的地形和胡人短兵相接了,估计还没追上胡人,马已经累得疲惫不堪了,正如《战国策·赵策》记载赵武灵王所说:今重甲循兵,不可以逾险,于是武灵王就把士兵的重甲改为了轻甲,而下衣也效仿胡人穿上了双腿分开的裤子。
赵武灵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对于士兵来说,是为了适应骑马和打仗的需要,对于王族大臣来说,是为了革除旧的观念,以便让底层士兵更好地接受这种改革,毕竟自以为站在文明顶端的中原人,却向落后的胡人学习怎么穿衣,这显然是一种“离经叛道”,不过庆幸地是,赵武灵王做到了。
我们再来说说骑射。
首先,招骑射。
上文我们曾提到牛赞在劝谏武灵王时曾说到“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其实这样也说明了武灵王“骑射”之前赵国的兵制,那就是民众按照固定不变的兵籍,到了年纪就要去服兵役,军队按照地区进行编制,这也是当时中原征召战车兵和步兵的募兵方法。
但是骑兵并不是战车兵和步兵,骑兵不仅要讲究马术好,而且马上的搏杀技术也很重要,这样一来,原来的那种兵制很显然难以组建一支像样的骑兵,所以武灵王提出了要“打破固籍”,不分地区,招募会骑马射箭之人组建骑兵。
其次,收编胡兵。
《史记·赵世家》记载:代相赵固主胡,致其兵。主父(即赵武灵王)行新地,遂出代,西遇楼烦王於西河而致其兵,颜师古注曰:致,谓引而至也,这也就是说赵固曾在代地招募胡兵,而赵武灵王也收编了一部分楼烦士兵。
赵武灵王吸收胡兵入编,其军事意图也相当明显,那就是想要以胡制胡,扩大自己的骑兵队伍的同时,亦能提高骑兵的实际作战水平。
最后,配备胡马。
冷兵器时代,骑兵对于战马的要求很高,善跑和有耐力则是最基本的,但是在当时中原的马更像驴,和胡人养育的战马那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后来赵武灵王就把靠近胡人的代地和原阳作为训练骑兵的基地,也是因为这两地更靠近胡人,当然也更容易得到胡马,当然在后来赵国的骑兵中,胡马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后来代马就成为了北地所产的良马的称谓,正如曹植的诗,曰:仰彼朔风,用怀魏都,愿骋代马,倐忽北徂。
此外,根据《战国策·赵策》记载的赵武灵王和牛赞的对话,我们还能得知,赵武灵王还把步兵改编为了骑兵,进行集中训练,后来牛赞不付武灵王所托,成为了一命可以独当一面的骑兵将领,关于牛赞的取得成绩,我们后面还会提到,此处暂不细论。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
胡服骑射历史典故如下: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据《战国策·赵策二》记载:“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也记载:“十九年正月,大朝信宫,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是说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后决定推行胡服、教练骑射,励行改革。
当时所谓的“胡服”,是指类似于西北戎狄之衣短袖窄的服装,同中原华夏族人的宽衣博带长袖大不相同,所以俗称“胡服”;“骑射”指周边游牧部族的“马射”(骑在马上射箭),有别于中原地区传统的“步射”(徒步射箭)。
从此,使军队中宽袖长衣的正规军装,逐渐改进为后来的衣短袖窄的装备。从而顺应了战争方式由“步战”向“骑战”发展的趋势,为国家的稳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实施促进了各地区,尤其是中原汉族与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人因为胡服劳作方便而穿上胡人的服饰,胡人因汉人的服饰飘逸而穿上汉人的服饰。“胡服骑射”导致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融合,也缩短了赵人、胡人心理上的胡、汉差异。
从而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服饰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促进了秦汉时期全国各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的原文是什么
原文:
武灵王平昼闲居, 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
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恐。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
翻译:
赵武灵王平日里闲着的时候,独自居住,肥义在旁边陪坐,说:“大王您是不是在考虑目前时事的变化,权衡兵力的合理使用,思念筒子、襄子的光辉业绩,盘算如何从胡、狄那里得到好处呢?”
赵武灵王回答说:“继承君位不忘祖先的功德,这是做君王应遵循的原则;委身于君,致力于光大君主的长处和功绩,这是作臣子的本分。所以贤明的君王在平时就要教育老百姓为国出力,战时则要争取建立继往开来的功业。做臣子的,在不得志时要保持尊敬长辈谦虚退让的品行,地位显达以后要做出有益于百姓和君王的事业。
这两个方面,是做君王和臣下的应尽职责。现在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发胡、翟居住的地区,但是我担心一辈子也没有人理解我的用心。敌人的力量薄弱,我们付出的力量不大,就会取得非常大的成果,不使百姓疲惫,就会得到简子、襄子那样的功勋。
建立了盖世功勋的人,必然要遭受一些世俗小人的责难;而有独到见解的人,也必然会招惹众人的怨恨。现在我准备教导民众穿着胡服练习骑马射箭,这样一来,国内一定会有人非议指责我。”
胡服骑射的故事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他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就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
战国时,今河套地区属赵之云中郡九原县地。杰出的社会改革家赵武灵王,曾一度君临北至阴山西达高阙塞的西北边疆地区。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邑被占。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
赵国地处北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他对手下说:“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来如飞鸟,去如绝弦,是当今之快速反应部队,带着这样的部队驰骋疆场哪有不取胜的道理。”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邯郸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拒绝接受变法。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而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戎狄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在赵国军队中装备齐全后,赵武灵王就开始训练将士,让他们学着胡人的样子,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赵国所用的“胡服”,因为衣短袖窄,类似于西北民族之服,所以被俗称“胡服”。其实还是有中原服制汉服右衽交领的特征的。
公子成等人见赵武灵王动了真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就在下面散布谣言说:“赵武灵王平素就看着我们不顺眼,这是故意做出来羞辱我们。”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邯郸城满朝文武大臣,当着他们的面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并严厉地说:“有谁胆敢再说阻挠变法的话,我的箭就穿过他的胸膛!”公子成等人面面相觑,从此再也不敢妄发议论了。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戎狄侵略者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胡服骑射的第二年起,赵国的国力就逐渐强大起来。后来不但打败了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夺取林胡、楼烦之地,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并设置云中、雁门、代郡行政区,管辖范围达到今河套地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在中原王朝把少数民族看作“异类”的政治背景下,在一片“攘夷”的声浪中,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实行向夷狄学习一丁点的国策,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胡服骑射是战国还是周朝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赵武灵王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国王。在刚即位的时候,就能在肥义的帮助下,镇定地退走五国之兵。赵武灵王从赵国游牧文化重于农耕文化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措施,对赵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一次大改革,使赵国消除了分裂的内在隐患,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消灭了长期为赵国心腹大患的中山国,消除了赵国分裂的外在威胁,使赵国从外貌到精神真正统一起来。
求 胡服骑射 的译文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原文:
赵武灵王北略中山之地,至房子,遂至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与肥义谋胡服骑射,以教百姓,日:“愚者所笑,贤者察焉。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国人皆不悦。公子成称疾不朝。王使人请之日:“家听于亲,国听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议已也。制国有常,利民为本;从政有经,令行为上。
明德先论于贱,而从政先信于贵。故愿慕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也。”公子成再拜稽首日:“臣闻中国者,圣贤之所教也,礼乐之所用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则效也。今王舍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道,逆人之心,臣愿王孰图之也。”使者以报。
王自往请之日:“吾国东有齐、中山,北有燕、东胡,西有楼烦、秦、韩之边。今无骑射之备,则何以守之哉!先时, 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部,微社稷之神灵,则部几于不守也,先君丑之。
故寡人变服骑射,欲以备四境之难,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恶变服之名,以忘高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听命。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而招骑射焉。
译文:
赵武灵王北巡中山国的边界。到房子(今河北省临城) ,到代(今山西北部雁门关- -带),北面到无穷,西到黄河,登黄华山,与大臣肥义商议,改穿胡.(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服,骑马射箭,以教军民,
并说:“愚人讥笑的,正是贤人察到的,尽管世上的人都笑我,但北方中山国我必占有它。”
于是赵武灵王穿上胡服。赵国都城的人不高兴,公子成推说有病,不上朝。赵雍派人去请,并传话:“在家听从父母,全国听从国君,现今我改变传统的教化,改换穿胡式服装,可是您不穿胡服,
我忧虑下面的臣民议论啊!治国常规以利民为本,推行政令有固定原则,令行禁止是要紧的事。普及教育从平民开始,推行政令上层带头奉行。所以要仰仗您的声望来完成胡服的变革。”
公子成恭恭敬敬叩头说:“我听说过,中原之国是圣贤教化的地方,行礼作乐的地方,远方国家景仰的地方,边陲少数民族学习的地方。如今赵王舍弃这些传统习俗,却去因袭胡服,违背人心,我希望您仔细考虑这件事吧。
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了公子成的话。赵王于是亲自去公子成处拜访,说:“我国东有齐国、中山国,北面有燕国、东胡国,西面有楼烦国,与秦国、韩国接壤。
没有骑兵,怎能守卫?中国虽小,但它依仗齐国强大,屡次侵犯赵国土地,俘虏赵国民众,引水围高(hao)地,若无土神谷神保佑,部地几乎守不住,先君为此感到羞耻啊!
所以我改革服装以防备边境的危难,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您迁就中原国家的习俗,不愿改变服装,忘了部的耻辱,这不是我期望的啊。”
公子成被赵雍说服。于是赵雍送一-套胡服给公子成,第二天公子成穿胡服上朝。于是赵王才下达胡服令,招民习骑射。
扩展资料:
作品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有何历史意义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一场深具意义的改革,能够媲美当时秦国的商鞅变法。在当时七国争雄,秦国的地盘虽然很大,却处在西部,非常的贫瘠,和魏国交锋的时候也屡屡受挫,魏国在吴起的带领下,建立了魏武卒,一度成为战国时期,战斗力最强的国家。只不过后来遇到了同样深具谋略的孙膑,围魏救赵就是在那时期发生的,也是在此之后,魏国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反观当时的赵国,在这之前,每次遇到敌人都无法自救,需要向他国寻求援兵。但是到了赵武陵王这一代,开始了大力改革,让国人改穿胡人的衣服学习,他们骑马射箭,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赵国的整体实力,还扩大了赵国的地盘,胡人再也不敢过来侵犯。
这个传统一直延续下去,到了战国末期,唯一能和秦国掰手腕的就只剩下赵国了,两国都有着非常强劲的底蕴,都有着非常出色的将领,秦国的大将有白起和王翦,赵国的将领则是廉颇和李牧。
硬拼起来,秦国未见得打得过赵国,所以只能用反间计离间赵国的君臣,赵武灵王的继承人不像他那么明智,用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导致赵国的几十万军队被坑杀,这样一来,赵国就丧失了有生力量,虽然还有着很强的底蕴,但却只能自保,想要再和秦国争锋就已经不可能了。
通过上述也不难看出,赵武灵王的胡服起色是一场非常成功的改革,不但抵御了外族的入侵,还让他在战国七雄中崛起。而秦国只有击败了赵国这个最强劲的敌人之后,才真正的有了横扫六国的能力。退一步来讲,正是因为赵国的强大,磨练了大秦铁骑,击败赵国后就再也没有对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赵国国君赵武灵王为了抵御北方胡人的侵略,实行了“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内容是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蝉为饰的武冠,金钩为饰的具带,足上穿靴,便是骑射。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习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而能西退胡人,北灭中山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中心思想:《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出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主要介绍了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故事,故事主要围绕赵武灵王与重臣公子成之间的争论展开,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言论表现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
扩展资料:
文章的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具有多方面的历史文化意义。它揭开了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由车战转变为“骑射”的重要一页;体现了古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同时也是古代思想文化方面的一场改革。赵武灵王勇于变革、坚持变革的精神,善于变革的智慧,现代社会看来,尤其值得肯定,值得学习。
作者: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地区夏县)人,汉族(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载,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任光山知县时,生于县衙官舍的,该观点已为当今主流,多数专家学者认同)。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