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朝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在明代,宦官外戚专权、权臣专权、地方割据等问题为什么相对不明显
本文目录
正统朝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
首先,宦官祸国最严重的朝代是明朝,明朝时期出现的权宦最多,所以明朝也被称为“太监帝国”。
明朝出现了如:冯保、刘瑾、王振、魏忠贤等。那明朝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权宦呢,我分析原因有三点。
文化程度较高
在明朝的四大权宦中,除魏忠贤以外,其他人的文化水平都是不错的。具体的的排序是:
第三名刘瑾识文断字,曾任掌司礼监这样重要文职。
第二名是王振,没入宫做太监之前做过教官,说他略通**不算过分。
第一名是冯保,冯保以一句“十岁天子如何治天下”就把权倾一世的内阁首辅高拱轰下台。你想想,内阁首辅都是大学士出身,竟然让冯宝抓住了文字上的漏洞。可见他的文化基础和应变能力。后来还和张居正一起负责万历皇帝的教育,想想张大学士的才华,冯保能和他并列,他的才学也不简单。
历史还记载冯保通乐理,善弹琴,书法极佳。有着较高的文化鉴赏水平。比如在《清明上河图》上面题字。
当然了,宦官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主要是因为明宣宗朱瞻基的一项政策,设立内学堂,教育太监们读书写字。这是宦官干政的开始与原因。
身体上的优势
对于这个大部分的人可能持怀疑态度,太监们都是去势的人,他们怎么还能有身体上的优势呢?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古代平均短寿的大环境中,太监的寿命反而特别长。年龄超过一百岁的都有好几个。大部分的太监活过六十岁不成问题。这与短命的皇帝这一职业相对比,优势就出来了。
明朝的这四大权宦,都是历经两代皇帝。在其发迹之时都是小皇帝新登基,孤儿寡母的局面下掌握权势的。这也是他们身体上的优势。虽然影视剧里边演的太监都娘里娘气的,有点夸张成分在里边。但去势过后的太监确实失去了男子的阳刚之气。但这相对于小皇帝和太后而言,没有了男人的霸道反倒是更容易信任的。这也是太监的得势的原因之一。
权力的游戏,蚌鹤相争,渔翁得利。
自从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相权与君权的平衡被打破了。在朱元璋时期相权被压抑的太狠,到了后来的宣宗和万历这两个懒汉皇帝哪里,君权遭到了相权的反噬。内阁首辅的权力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相权,对于皇帝的命令内阁首辅认为不合理竟然可以直接驳回。典型的有首辅徐阶驳回嘉庆皇帝修寝宫的诏书,后来风张居正更是说出“吾非相,乃摄政”这样的话。可以看出首辅的权力之大。
□张居正
后来的皇帝也发现了这一点,为了制衡首辅,也就是文臣集团的相权,便把宦官拉进了政治中来,这也给了宦官得权的机会。
在明代,宦官外戚专权、权臣专权、地方割据等问题为什么相对不明显
与历朝历代相比,明朝没有汉朝的外戚专权,没有唐朝的藩镇割据,权臣专权的几率也很小,唯一比较突出的是宦官势力坐大,在明中期以后,多有专权现象,但也没有像汉唐时期的那么厉害,客观地讲,这与明朝的政治制度功不可没。
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后,在制度设计上可谓是耗尽了心思,经过他穷尽智慧与处处设防的精心设计,给大明王朝留下了一套严密得近乎密不透风的政治体系。
A、完全杜绝了外戚专权。
外戚专权在帝制时代层出不穷,其根源就在于后宫干政,汉武帝杀了年幼皇帝的生母,也无法避免外戚专权,因为后宫还有其他嫔妃,就是清朝时期也出现了孝庄、慈禧等后宫嫔妃专权的现象,应该说外戚专权在历朝历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而有明一代此弊端则完全杜绝,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在制度上的刻意防范。
朱元璋在充分总结历朝历代的教训后,对明朝后妃选拔制度作出规定,所有嫔妃必须是出身于民间的良家妇女,俗称选秀女。这项看起来很简单不过的措施,却避免了后妃出身世家大族的政治势力干预朝政,另一方面来自民间的后妃大都文化水平不高,背后又没有政治力量做后盾,即便想专权也掀不起多大的风浪。
整个明朝历史上,皇帝年幼,太后摄政的现象只有两起,即明英宗和明神宗,两位都是9岁继位,但其生母出身都不高,明英宗生母为主簿女,明神宗生母为普通宫女,却又恰巧遇上了很强势的内阁大臣,明英宗时期有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三杨,明神宗时期有张居正,因此,后宫干政的余地有限。
B、军队建设层层设防,基本避免了割据势力的出现。
明朝的军力配置借鉴了历史上屯田的经验,自京师达于郡县,皆设立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司,各省的都指挥使司由中央的五军都督府划片管理,都指挥使司下辖若干卫,每卫5600人,卫下又设一定数量的千户所、百户所等。
兵员出自固定的军户,由国家提供土地,平时屯田,生活来源就出在屯田所得,不是上级发给军饷,从而限制了军官与兵士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军队的训练一般由基层的卫、所军官负责,遇到战争时由兵部总兵官统领出征,所以,平时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如此以来,就形成了兵部、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卫、所等各管理机构都不能专断兵权,没有任何一方单独力量可以控制军队,也就防范了军人**的可能性。
由于明前期军户的地位较高,待遇也比普通农户要好,军队的战斗力基本还可以保证,但到了中后期,军户不断减少,军户的土地也大都集中到富户手中,大量军户生活水平下降,开始不断有军户逃跑,使军队战斗力越来越弱,到后来几乎不能用了,所以才有戚继光等将领开始另外招募兵员训练的情况出现。
C、内廷与外廷相互制约的管理机制,基本防范了任何一方力量单独坐大的可能性。
明朝内廷与外廷的机构设置基本对称,比如外廷有内阁,内廷有司礼监,外廷有三法司,内廷有东厂、锦衣卫,外廷有派往地方的总督、巡抚,内廷也有派往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内外廷相互制约的同时,还保证了皇帝的专断权。所以,出现权臣的几率很小。
除非皇权、内廷、外廷三权合一,才有机会造就权臣。明朝历史上总共也就出现了两位,一位是嘉靖朝的严嵩,另一位是万历朝的张居正。严嵩之所以权倾朝野,是因为嘉靖皇帝利用他要和庞大的文官集团对垒,其权势完全来自于皇帝,并不能做到专权。而张居正是真正做到三权合一的权臣,由于万历皇帝年幼,太后摄政后基本上授予了其皇帝的权利,又与内廷的宦官冯保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应该是明朝时期名副其实做到权臣位置上的第一人,而其他的如徐阶、高拱最多也就是比较强势的大臣,算不上是权臣。
即便是有了这样的权利,张居正也很难做到为所欲为,虽然与内廷有很好的合作关系,但如果威胁到皇权,照样会死的很难看,因为内廷完全依附于皇权生存,皇权动摇,也就威胁到了内廷宦官的切身利益,必然会誓死捍卫皇权。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宦官身上,有明一朝出现了很多权倾一时的宦官,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但其本身的权利完全来自皇帝,宦官所干的很多坏事大都授权于皇帝,一旦失去皇帝的宠信,即刻利用另一方力量将其毁灭,所以,尽管这些宦官曾经嚣张跋扈,但皇帝想灭掉也基本不太费事。
所以,在整个明朝的历史上,即便出现了张居正这样的强势政治家,以及刘瑾、魏忠贤等宦官,也距专权有不小的距离,根本做不到历史上专权者动辄废立皇帝,甚至杀害皇帝的事情。应该说,朱元璋在制度上的防范基本成功,也算没白费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