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樟柯电影手记

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樟柯:智慧受到某种限制,都是情困)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9-01 17:55:04 浏览1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贾樟柯电影手记”相关信息最新大全有哪些,这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接下来就一起看看贾樟柯电影手记(贾樟柯:智慧受到某种限制,都是情困)!

本文目录

贾樟柯:智慧受到某种限制,都是情困

撰文 | 翟文婷前几天贾樟柯宣布团队退出平遥国际电影展,这个 旅游 县城距离他的故乡汾阳40公里。同期还有一则消息是,山西电影学院将于2021年元旦挂牌,教学基地在平遥和汾阳,贾樟柯任院长。他现在长居故乡汾阳,拍的电影里,主角都说汾阳话。作为一个山西人,不看字幕,有些方言我都听不懂。8月份,我跟爸妈去汾阳贾家庄玩耍。中午饭点,我说带你们去一个导演开的餐厅,就是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大概是熟悉了故乡的味道,说实话那餐饭很一般。全程我都跟爸妈介绍这位导演的故乡情结。吃到最后,贾樟柯本尊居然进来,跟工作人员说了几句话转身出去。过一会,他戴着墨镜回来,顺着楼梯走上二楼。仿佛路人甲,没人跟拍尾随,食客也没认出他来。如果没有贾樟柯,这片黄土地该多么无趣匮乏。不知道有多少人意识到这点。徐峥接受许知远采访,聊到未竟之事。他说,想跟娄烨合作,想知道对方是怎么工作的,没成,很遗憾。程耳拍《不浪漫》,徐峥又自荐,找我演啊。结果对方找了贾樟柯。起初,徐峥不平,看过样片服气了,那个角色自己演不出来。“贾樟柯身上有种很独特的东西,不在这个规则体系和预料之中。”在接受许知远的采访里,贾樟柯陈述了两个自身变化。他说,越来越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因为共识的形成是非常疲惫的过程,非常消耗创造力,共识应该是自己来达成自己的认识,在自己的认识里突飞猛进,如果停滞在共识的讨论中,那是某种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是艺术家的责任。他还说,自己在创作上更独裁。因为他觉得人需要某种无情。佛教讲,无情慈悲,人的智慧某种时候受到局限,都是情困。当人在一种无情的状态,可能会更好地处理事情。在公众人物试图塑造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人设,不断包裹真实自我的时候,他却还在这么认真地自我表达。尤其在他的电影手记《贾想》里,没有烈性文字,语言平和舒缓。好像江湖里混出来的大哥,都有一颗柔软的心。他还原早年在老家山西汾阳县城的片段,“风沙起来的时候偷偷点一支公主牌香烟靠在谁家的后墙上看风把电线吹得呼呼直响,远处兵营里又在转播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烟还没抽完就到了该回家的时候。”短短三句话,就把时代背景与个人迷茫用画面感的文字呈现。2000年,贾樟柯的《站台》在国际电影节上拿了不少奖。但国内外真正追捧的是另外三部华语电影。他在巴黎排队买票看了杨德昌的《一一》,“这部杰作写出了生之压力,甚至让我感觉到了疲惫的喘息。面对银幕,面对刚刚消逝的影像,我们都看到了自己。”在北京,《花样年华》的VCD放完,他恍然大悟,“原来王导演熟谙古代流行,一张一弛都露出国学底子。不能说是旗袍和偷情故事吸引了中年观众,但王家卫拍出了一种气息,这种气息使中年观众也接受流行。”此后在伦敦见到李安,“《卧虎藏龙》全球的成功让他疲惫不堪。大家在一家挂满安迪·沃霍尔作品的酒吧聊天,我怀疑空调都会把他吹倒。他说,不要想观众爱看什么,要想他们没看过什么。我把这句话看作李安的生意经,并记在了心中。”最后他总结,三人的电影正好代表了三种创作方向,杨德昌描绘生命经验,王家卫制造 时尚 流行,李安生产大众消费。2006年,《三峡好人》跟《满城尽带黄金甲》撞片,在接受采访时,贾樟柯不断放炮,控诉商业大片挤占文艺片生存空间。除去这些论调,他对国内第五代导演的看法,是很独特的一个视角。“他们几位始终是时代潮流的产物,他们没有更新为一种现代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他们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从当代文学作品中改编过来的。这也暗合了这样一种观察,就是说,他们通过文学的牵引,来形成他们的讲述,这种讲述背后,是时代潮流。他们几位导演所透露出来的独立思想力、独立判断力,都是有限的。”“90年后,中国突然迎来一个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时代。他们的创作开始迷失了。找到一个外在的主流价值来依托,这时候,有一个主流价值出现了,就是商业。商业变成英雄。”贾樟柯更愿意把镜头对准普通人,表达穿过 社会 问题的个人存在危机。看《西游记》,他说,里面没有反抗,只有挣扎;没有自由,只有法则。当不少电影从业者试图借资本成就梦想的时候,他又说,大哥总在别处,希望总在前方。

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读贾樟柯这本书,似乎与他谈了场恋爱。你面前的这个人是真实的,有电影创作的理想,有愤世嫉俗的血性,你会了解他,喜欢他。那个小镇青年,在荒败颓废的青春岁月,很多次经过沦落下沉的十字路口,但是他成长起来,走出小镇,拍起了电影。粗糙的内心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本电影手记,是从1996年到2008年,从他的第一部片子“小山回家”到颇具争议的“二十四城”。我跟着书中的时间线,一部部的刷他的电影,看一部电影,翻几篇他关于这部电影的自述、或访谈、或公开讲稿。这种感觉特别好,似乎你一边看美食节目,一边品尝着节目里的美食,双重享受。 “小山回家”,是贾科长的第一部电影,他说“我们的摄影机不再漂移不定,我愿意直面真实,尽管真实中包含着我们人性深处的弱点甚至龌龊。我愿意静静地凝视,中断我们的只有下一个镜头,下一个凝视,我们甚至不像侯孝贤那样,在凝视过后将摄影机摇起,让远处的青山绿水化解内心的悲哀。我们有力量看下去,因为——我从不回避”,能把这样一个低到尘埃里的故事拍的让人触动,让我相信导演的心中有光。 我看的最早一部贾科长的电影是“二十四城”,当时特别感动。也许是因为我也曾经近距离见证过80年代国企大厂的辉煌,更全过程经历了它的拆除、搬迁、清算。这部电影似乎是一个影像记忆,把一切锁在了那个年代。整部电影中有大量的访谈,贾科长接触了一百多个工人,拍了五十多个工人,最后找了五个真实人物放在影片中。另外四个人物是虚构的,请了吕丽萍、陈冲、陈建斌、赵涛扮演。让我觉得特别震撼的是,这五个真实平凡人演绎更加让我动容。真实的力量。 “三峡好人”,“任逍遥”,“世界”,这几部电影我都特别喜欢。贾科长除了对电影的初心,文字中还有小小的叛逆。他常常会直击一些大导演,他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英雄”只是娱乐至上,金钱至上的产物。抨击电影的现状,吐槽了釜山影展“花火怒放,录像机不转” 我喜欢贾科长电影语言下,满目疮痍的生活,更喜欢那迎着阳关拍摄的瞬间,短暂的逆光,让潮湿的世界有片段的温暖。或许,真的,所有的美好只是一瞬。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正好赶上“二十四城”上映,极具争议。但我仍然相信文字中的贾科长,他的温柔克制,真实可爱。

读《贾想I》贾樟柯

读贾樟柯电影手记(1996-2008) 因为没看过他的电影,所以翻了几页中途懈怠,这次是重新从头开始读一遍。 个人看电影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品位,基本也是热门上映的,才去看。201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闭幕,都在鼓掌张导给的视觉盛宴。在野渡,会听到他们说《zl》烂片,张导逐渐偏离艺术,费尽心机为zq、商业服务。 这几年,发现主流的电影不好看,日渐不想贡献票房。 【一个有意思的导演】 1.我一直反感那种莫名其妙的职业优越感,而业余精神中则包含着平等与公正,以及对命运的关注和对普通人的体恤之情。 2.文化和书本知识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有些人的所谓有学问,除了增加他傲视旁人的资本外,并不能实际影响到他作为人的基本态度。在这些人眼中,知识就跟金钱一样,只是一种很实用的流通工具。 3.关键的是,你要对自己正在做的东西抱有一种信念。 4.我们的电影不寻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没有真相。 5.生活其中的人们仍然要面对自己的问题。 6.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7.电影是一种记忆的方法,纪录片帮我们留下曾经活着的痕迹,这是我们和遗忘对抗的方法之一。 8.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9.我觉得文化最大的作用就是带给大众一种思考的习惯,从而使这个国家人们的内心构成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10.刘恒:鲁迅的文章里面无边到黑暗,照亮了我们的黑暗。 11.我很感谢阅读,它使我有了思考能力,也开始怀疑。 12.大众趣味是一个很危险和诱导人的东西,而人们往往习惯认为大众的就是合理的。【写在最后】 一个清醒的人,有时候也是最悲剧的存在。一股清流,但却并不会有太多人能够做到像他这般通透,也鲜有人愿意与之同流。 大概世俗的代价,是芸芸众生所不敢触碰的。理想主义大多死于现实,能结合两者的寥寥无几。 对,就是你很爱这样的他,但是你无法变成他。

《贾想1》贾樟柯电影手记(六)

[书摘与感想] 12.没有了青春的人都爱眯个午觉 正值青春年华,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好像没有梦想。只有生存,说奋斗过于牵强,因为迷茫没有梦想,何来的奋斗。 对我来说,累了眯会,都觉得惬意美好。 梦想是生存之后的衍生品,在现实的社会生存下来了,才有资本去谈梦想。13. 我们的电影不寻找真相,幸福就可以了,幸福没有真相。 电影如人生,人生如电影,有真相,也有结局,只是不想去探讨这些而已。 “幸福没有真相”不好理解,有诡辩的嫌疑,因与果结合在一起看上去好是一种精彩的结辩。 但这不是关键,关键的是你幸福过就好。14. 代表了三种创作方向:杨德昌描绘生命经验,王家卫制造时尚流行,李安生产大众消费。 表达的东西取决于创作的方向。作为一名文字创作者,我很喜欢“生命经验”、“时尚流行”、“大众消费”等等这些文绉绉的名词,很有嚼头和意味。 电影本身也是根据剧本拍摄的,把文字影视化,说明文字有很大的作用。 文字有情感,电影就把它形象化真实化。

OK,关于贾樟柯电影手记和贾樟柯:智慧受到某种限制,都是情困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