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峙怎么从淮海战场跑掉的

刘峙怎么从淮海战场跑掉的(徐蚌会战刘总司令如何脱身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15 23:12:33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刘峙怎么从淮海战场跑掉的,以及徐蚌会战刘总司令如何脱身的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徐蚌会战刘总司令如何脱身的

1948年5月,何应钦担任国防部长后,任命刘峙为国民党徐州“剿总”总司令。任命下达后,国民党内议论纷纷,有人说:“徐州乃南京的北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 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解放军鲁南军区司令员张光中也在临城贴出传单说:“国民党在徐州,来过三个大将,前年来的叫薛岳,打了败仗撤掉了。去年来了顾视同,庸碌又无能,我们把他赶走了。今年来的叫刘峙,也是有名的大笨猪,我们要想生活过得好,就要勇敢上前打进徐州去杀猪!”果然,淮海战役开始前,刘峙自恃徐州周围聚集了大批蒋军的“王牌”部队,认为解放军“吃不掉,啃不动”的。还大言不惭地说:“王耀武手里丢了济南,不久一定要在刘峙手里把济南收复,使共产党得不偿失,尝尝我的厉害。”11月6日,人民解放军发动声势浩大的淮海战役,歼灭黄伯韬兵团和黄维兵团,生俘刘峙的“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毙、俘、降敌55.5万余人。蒋介石恨刘峙无德无能,贻误大局,下令撤销其徐州“剿总”的职务。回答你重点提问: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而46年9月21日,有晋北野战军司令部发表战绩,有联合军事报导,陇海线内战指挥者刘峙等被撤职。(源于1948年的《大众日报》)所以刘大战前已经被替换,谈不上逃脱。

淮海战役国民党军是怎么败的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劣势装备的60万人民解放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夺取了战役的全胜。斯大林高度评价这一战役的胜利,曾在记事本上写下了“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人数最多的一次战略性决战。劣势装备的60万人民解放军战胜了优势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夺取了战役的全胜。斯大林高度评价这一战役的胜利,曾在记事本上写下了“60万战胜80万,奇迹,真是奇迹”。在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淮海战役一系列作战方针指导下,总前委正确地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运筹帷幄,灵活用兵,显示出了高超的战争指导方略。相形见绌,反观在兵力数量和武器装备方面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其高层决策集团军事指导方略昏庸,组织指挥盲乱,结果损失了5个兵团22个军,共计55.5万余人,遭到了惨重的失败。本文就双方胜败的军事原因,提出几点粗浅的分析。一、总前委全局在胸,正确贯彻军委南线决战决心,国民党军方略迟疑不定,百万大军进退维谷解放军在战略全局下行动,坚定、灵活地贯彻军委的作战方针。当时,从全国战局看,战略决战形势已逐渐成熟。毛泽东和军委当机立断,争得先着,毅然在东北发起辽沈战役,接着,南线又发起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打响以前军委制定的作战方针,只是准备先在南线歼灭徐州集团主力一部,尔后设想由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再打几个大仗大量歼灭敌人,将敌打到江边固守。11月7日,华野首长侦悉刘峙集团可能有实施总退却征候并向军委报告,军委即于当日致电中野、华野,表述了扩大战役规模的决心。9日,毛泽东、军委做出按敌可能退却的估计截断其退路,“歼敌主力于徐州附近”的作战部署,修改了原定方案。总前委成立后,正确领会、把握中央的战略决战思想,从战场客观形势出发,把握这一有利决战时机,在尔后的战役实施过程中,积极向军委提出建议,使战役在首战黄百韬兵团告捷后,向徐、蚌方向发展,实现了继歼黄维兵团,再歼杜聿明集团,体现了总前委贯彻军委战略指导方针的坚定、灵活。国民党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解放军即将开始的大规模作战行动,则众说纷坛,迟迟拿不出决策方略。最高决策者蒋介石,在守徐还是守淮的决策上长时间犹豫不决。当他发觉华东野战军有出苏北、中原野战军有攻郑州的企图时,即于10月24日令刘峙集团“巩固徐州而确保之”。10月30日,国防部长何应钦又召开军事会议匆忙制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准备将刘峙集团主力撤退淮河南岸占领阵地。但是,这一计划墨迹未干,11月4日蒋介石又改变初衷,决定以刘峙集团的70万大军分别配置在津浦路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确保交通,拱卫宁沪。当蒋介石的这一最后决心传达到前线将领时,解放军发起的强大攻势已经开始。由于蒋介石在作战指导方针的确立上优柔寡断,迟疑不决,使兵力处于优势地位的国民党军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刘峙、白崇禧两大集团百万大军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二、解放军指挥员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牢牢掌握战场主动权,国民党军将领不得其人,战场决策和指挥一片混乱毛泽东曾对当年淮海战役总前委的领导同志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硬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这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是对总前委因情制宜,实事求是地进行作战决策,灵活机动地调整作战计划,高度施展作战指挥艺术的充分肯定。如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时,黄维兵团东援向徐、蚌接近。由于邱、李两兵团始终背靠徐州老巢,解放军无法达成将其分割包围,而刘峙又惧解放军先歼较弱的李延年兵团令其急速南逃。在此情况下,总前委适时向军委提出了打黄维的建议,军委立即批复:完全同意。总前委及时调整计划,将第二阶段作战目标准确地指向黄维兵团,并制定了周密的保障措施,在黄百韬兵团被歼后的第二天,即迅速达成了对黄维兵团的合围,从而适应了新的变化了的情况。总前委遵照毛主席“集中兵力,各个歼敌”的指示,在完成攻占宿县,斩断国民党军中枢部署,将刘峙重兵集团分隔之后,又在每一个战场上将其强大兵团肢解为若干孤立部分,不让他们靠拢会合,尔后逐次转用优势兵力运用“攻济打援”的战法,予以歼灭性打击。由于解放军指战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灵活、正确的战法,使得每一阶段的作战,都增大了解放军之优势,扩大了国民党军之劣势。直至使蒋介石长期进行内战的赌本输尽,其中包括国民党自诩为“五大主力”的第5军、第18军两大“主力”。在淮海战役前,有人提出要素有“小诸葛”之称的白崇禧来徐统一指挥,但蒋介石等人害怕白崇禧的权力过大,尾大不掉,难于控制,乃决心用忠实可靠的刘峙为徐州“剿总”。刘峙,同僚们当面称他为“福将”,背后骂他为“蠢猪”。战役发起后刘峙对错综复杂的战场情况无法判清,无能指挥。11月8日,解放军山东兵团乘张克侠部起义、黄百韬兵团未过运河之机,迅速南下。他惊慌失措,令曹八集附近的李弥兵团向徐州龟缩,使黄兵团失去掩护而遭解放军合围。10日,蒋介石企图以主力在运河以西,徐州以东与解放军决战,他又错误地判断情况,电告蒋介石:“徐州以西之共军,尚有强大力量,企图为牵制邱兵团,策应其东兵团之作战,我军基本方针,应采取攻势防御。”其实这时徐州以西只有解放军主力的一部分,是他听信邱清泉的谎报军情,消极避战而做出的错误决策。蒋介石当即批评他的作战方针过于消极,令其按国防部的方针实行,他才于12日集中兵力向东攻击。可是这又一个2天时间的拖延,解放军不仅完成了对黄兵团的合围,而且形成了以大部分力量打援的大纵深阻击阵地。高级指挥官如此,其他指挥官又是如何呢?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徐州撤退时,他违抗命令提前两天撤出掩护部队,致使杜聿明集团的后尾人员和物资全部为解放军俘获。邱清泉兵团是徐州会战的骨干力量,但邱为人骄横跋扈,目空一切,与友军不能和衷协调。由于国民党军将领之间充满着矛盾,他们争权逐利,拉帮结派,以邻为壑,排斥异己,作战中不可能实施良好的协同。当黄百韬兵团陷人重围岌岌可危之际,刘峙不积极派兵援救,却令邱清泉兵团坚守黄口,使李弥、孙元良两兵团向徐州收缩,图谋自保,在蒋介石再三严令催促下,方以龟行速度东进,7天爬行不过5公里。三、解放军准确把握决战的时机,正确选择歼敌的目标,作战样式灵活,国民党军战役布势开局即不利,随后决策均告失算,部队行动屡战屡败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全国的军事形势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解放军由数量上长期处于劣势转变为优势。毛泽东审时度势,及时抓住这一有利战机,做出在长江以北地区与敌进行大规模决战的决策,并在原定战役计划的基础上扩大淮海战役规模,从而揭开了解放军战争史上最大规模战略决战的序幕。淮海战役首战歼敌的目标选择,对全局关系甚大。11月7日起黄百韬兵团开始由新安镇地区西撤,当时该兵团翼侧暴露,位置突出孤立,作战地区南北均为解放区,解放军有群众支援,可以进行南北夹击,是一个首歼的理想目标。为此,山东兵团主力于11月11日截断了黄百韬兵团退路,协同华野主力6个纵队,将该敌包围于碾庄地区,并于11月22日攻克碾庄,全歼该敌,取得了首战胜利。随后我军果断地将战役第二阶段的铁拳打在黄维身上。因为该敌虽有4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共12万余人,是三路之敌中的强敌,但其远道疲惫,脱离后方,孤军深入,处于运动之中。于是解放军集中主力在双堆集地区包围并全歼了黄维兵团,创造了淮海战役中数敌并进,选歼强敌的光辉范例。淮海战役歼敌目标中,解决杜聿明集团,是战役全局中各个歼敌最有特色的一步棋。此时平津战役已经开始,为了实现战略攻击意图,稳住平津地区之敌,以防惊弓之鸟南逃西窜,待解放军达成战略意图后即攻而取之。这不仅在战略上有效地配合了平津战役,而且使战役最终目标的实现始终处于稳妥有把握的前提之下,从而保证了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采取灵活作战样式,是淮海战役高超指挥艺术的生动体现。解放军对密集之敌,敢于割裂合围;对增援进攻之敌,快速迂回包围;对逃窜之敌,全力追击合围而歼之。实现了首歼黄百韬兵团于碾庄圩,继歼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再歼徐州倾巢西逃之杜聿明集团于永城地区的战役企划,宣告了淮海战役的圆满胜利。国民党军在淮海战役开始时的战役布势,正如其华中“剿总”第三处处长覃弋明对白崇禧所分析的,是“打不得,退不得,守不得”。当华野已集中兵力在鲁南和鲁西南完成战略展开,随时可发动大规模攻势时,国民党军仍是以徐州为中心进行“一点两线”部署,既不能造势,又不能应战,开局就成了死棋。战役过程中,解放军正是抓住他们这种部署上的弱点,进行各个截击的。首先,解放军切断了右翼黄百韬兵团与徐州之间、两淮与连云港之间的联系。这样,徐州右臂被斩断,中间段及左臂也只好龟缩到徐州一点,动弹不得。尤其是解放军攻克宿县,津浦线南段徐蚌之间被切断后,刘邓大军一部紧跟黄维兵团之后,主力于宿县蒙城间布下强大阻击阵地,国民党军投入淮海战场的全部兵力也就在劫难逃了。国民党军对淮海战役的战场情况,始终如同蹲在暗室里,追踪决策一错再错,主要表现在蒋介石的三次变更决心,乃至全盘皆输。蒋介石的首次变更决心,使黄百韬兵团遭歼。10月30日,确定了“徐蚌会战计划”,可是到11月8日蒋介石改为“在徐州以东、运河以西与共军决战”。由于受张克侠部起义的震动和“解放军各路大军合围徐州”战报的迷惑,他不是乘解放军山东兵团对黄百韬兵团的包围未完全合拢时,当即以就近的李弥兵团实施掩护,令黄兵团集中兵力迅速突围,反而要黄兵团死守碾庄,等邱、李兵团东调,从而使黄兵团失去了突围的机会,成为蒋介石错误决策的第一个牺牲品。蒋介石的第二次变更决心,黄维兵团覆灭。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解放军已迅速转用兵力,以中野7个纵队围歼黄维兵团;以华野北集团的8个纵队和南集团的5个纵队,南北阻击,防止国民党军会师。此时,蒋介石幻想不增加兵力,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徐蚌段。可是到27日,一连三日屡攻屡挫,方知自己的决策错误。于28日召开军事会议,同意杜聿明牺牲黄维兵团,以掩护徐州3个兵团退逃到淮河南岸,完全改变了“打通徐蚌,三路会师”的原案,使已经陷入重围的黄维兵团在掩护杜部的撤逃中,越陷越深,终至全军覆没。蒋介石三变决心,全部垮台。解放军12月1日发现杜部放弃徐州向西南逃窜,乃调整部署,以主力转入追击,蒋却被这一战略运动所迷惑,令向南退逃中的杜部向濉溪口方向攻击,协同李延年兵团趁共军分离之际各个击破,以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慑于蒋的命令,违心地调头向濉溪口方向攻击,被追上来的解放军主力所包围,最后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四、解放军上下同心,人民支持,无惧无畏,国民党军大势已去,军队精神颓废,成了强弩之末年秋,解放战争进人第三年后,特别是解放军发起秋季攻势后,辽沈战役和济南、郑州等战役的节节胜利,使全国的整个政治、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在双方营垒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和深刻的影响。在毛泽东、中共中央发出的“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伟大号令的鼓舞下,全军将士积极求战,英勇杀敌。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抱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坚定信念,坚信中共中央、毛泽东的英明领导和总前委的正确指挥,上级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为了追击敌人,部队不畏艰苦,昼夜兼程,忍饥挨渴,一夜行军140里;为了攻击敌人,部队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跳进刺骨的寒水中,搭起了“人桥”。为了获得战役的胜利,解放军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前方打仗,后方支援,在这样大兵团的作战中,始终保证了前线的大量供应,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刘峙有“逃跑将军”之称,为何蒋仍重用他

老蒋手下的几个老将之中,无能之辈真的不多,被称为“猪”一样的将领的大概只有刘峙一人了。当年他出任徐州剿总的时候,有人笑称,蒋介石在应该派一名虎将的时候派了一名猪将,连一个看门狗都不如。从此以后刘峙也有了猪将这一“雅号”。

但刘峙此人并非刚开始就是个蠢材,甚至有一段时间他是蒋介石十分重用的福将。在军阀混战的时候,刘峙已经是老蒋的部下,曾经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蒋介石的嫡系猛将,和顾祝同并称为哼哈二将。

刘峙早期是由何应钦介绍到军校担任战术教官的,所以他和何应钦的关系一直不错。这也为他后来人生的转折埋下了伏笔。在棉湖之战中,刘峙身先士卒赤膊上证,大大鼓舞军心,一举将陈炯明的部队歼灭。

1926年中山舰事件之中,刘峙在蒋介石的策划之下消除了第一军之中的共产党员,让蒋介石全面控制了党军,深得蒋介石的信任。1927年,蒋介石下野,刘峙竭力劝阻蒋介石离开。同年8月,刘峙得到孙传芳的偷袭龙潭的消息,果断派兵支援,协助获得了龙潭大捷。中原大战之中,刘峙多次带兵反败为胜。1932年刘峙指挥中路军7个纵队攻占大别山根据地,逼迫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935年,刘峙被授予二级上将军,黄埔系将领之中仅次于何应钦的位置,担任河南省政府主席。

刘峙从一个小小的少校营长升到了省政府主席,只用了六年的时间,不得不说他的官运实在太好,似乎把后几年的运气全都都给透支了。

1936年,蒋介石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留,何应钦被推上主事的高座,主张武力讨伐。何应钦试图派飞机轰炸西安,以图扩大事端,虽然嘴上说着以战逼和,但是众人皆以为他想要取而代之。在宋美龄和宋子文的强烈反对之下,刘峙依旧紧跟何应钦的步伐,率军逼近西安。后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老蒋对何应钦都心存芥蒂,更别说是刘峙了。

西安事变成为了刘峙官运的分水岭。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之后,刘峙奉命进驻保定,在日军袭来之时,刘峙不战而败仓皇逃离,导致无数百姓和士兵惨遭杀害,被百姓称之为长跑将军。蒋介石在这件事情之后冷落了他,将他调去重庆做防空总司令,然而他却乘此大发国难财,贪污了军中的军饷。

然而手上拿了这么多钱,刘峙却没有尽到责任,在1942年重庆隧道惨案之中,日军的轰炸导致了大量百姓牺牲,刘峙在百姓之中的口碑每况愈下。

1947年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解放军强渡黄河,突破了国民党的黄河防线,蒋介石一怒之下撤了刘峙所有的职权。

1948年,蒋介石又重新任用刘峙,就是开头所说的徐州剿总总司令。老蒋为什么还要任用他呢?当时国民军之中很多将领投诚,老蒋手下值得信任的老蒋老将不多。薛岳、陈诚此前不久刚刚吃了败仗,这个时候老蒋就禁不住想起了刘峙这个当年的福将,刘峙千万个没用但最起码对老蒋是忠诚的。而且他已经赋闲在家这么久,该反思的也反思过了。

而淮海战役最终失败,国民党精锐主力消弭殆尽,虽然刘峙在这场战役之中并没有太大的过失,还是再次被撤销了所有的职务。被撤官的刘峙再也不再妄想打仗了,于是带着一家老小去往香港,在印尼教学糊口。1953年,蒋介石念及旧情将他接回了台湾,给了他一些闲职养老。

淮海战役第三阶段,详细点!!!谢谢!!

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纪念馆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其部署是:第7兵团(黄百韬)在新安镇地区;第 13 兵团(李弥)在徐州以东地区;第2兵团(邱清泉)在黄口、砀山地区第16兵团(孙元良)由郑州撤往蒙城;第9绥靖区(李延年)在海州;第3绥靖区(冯治安)在韩庄、台儿庄地区;第4绥靖区(刘汝明)在商丘;第1绥靖区(周岩)在淮阴。这一部署的特点是,重兵密集,便于机动,增援迅速。九月二十五日,中央军委批准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的建议。十月十一日,毛泽东提出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要求华东野战军,第一步集中兵力,歼灭第7兵团,完成中间突破;第二步歼灭海州、连云港地区之敌;第三步在两淮地区作战。并要求中原野战军主力部署攻击陇海路郑徐段,牵制第16兵团不使其东调,配合华东野战军作战。为了全歼第7兵团,并迷惑敌军,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军的主攻目标,毛泽东根据敌军部署特点,进一步指示华东野战军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担任牵制、阻击任务,并从南北两面及西面威逼徐州。这样就能达到争取较多时间,全歼第7兵团。十月中旬,中原野战军派第2纵队向江汉、第6纵队向宛西行动,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团(张淦)向南,第12兵团(黄维)向西,以配合郑州战役。  十月二十日我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发起郑州战役,这时,敌主力第16兵团已东撤,残敌万余人被歼,郑州、开封很快解放。此时中原野战军主力已能够机动使用于东线。根据全国战局的发展和中原、华东战场的敌情变化,十一月一日,中央军委确定由陈毅、邓小平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进行淮海战役。这样,我军能够参战的部队,计有华东野战军十五个步兵纵队、一个特种兵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加上地方部队,共有六十多万人。辽沈战役后,蒋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卫立煌集团全军被歼之覆辙,为确保徐州,巩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十一月四日,决定将刘峙集团主力收缩到津浦路徐蚌段两侧守备,企图以徐蚌段为轴心,各机动兵团分布在该段两侧地区,以攻势防御阻击我军南下,必要时撤到淮南,确保南京,并于六日按此计划调整部署。同时,调华中"剿总"所属之第12兵团至太和、阜阳地区,相机东援。根据中央军委首先歼灭第7兵团,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计划,华东野战军决以七个纵队分割围歼第7兵团于新安镇、阿湖地区;以八个纵队担任阻缓任务,其  中以三个纵队南北对进,牵制、阻击第13兵团东援,割裂第7、第13两兵团之联系以山东兵团指挥三个纵队歼灭第3绥靖区之敌或促其起义,尔后;渡过运河,直插徐州以东,以牵制敌第13兵团,阻击徐州之敌东援,以两个纵队(战役初期归中原野战军指挥)从西北面威胁徐州。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睢县、柘城地区东进,求歼商丘地区之敌第4绥靖区,尔后攻占宿县,切断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并调第2、第6纵队至淮海战场阻击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按计划于六日夜间发起淮海战役,各部队向预定目标开进,发现敌人正在收缩,当即转入追击。敌第7兵团因等海州第44军西撤,推迟至七日西开,而第13兵团已按计划离开徐东,准备调往灵璧。十一月八日,敌第3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基沣率三个半师起义,我山东兵团顺利地南渡运河,越过该部防区,直插徐州以东地区。刘峙发现我军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断我将东西夹击徐州,十分恐慌,当即改变原来撤至徐蚌两侧的计划,决定调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星夜向徐州集中,坚守徐州。同时,蒋介石决定调杜聿明回徐州“剿总”任副总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绥靖区机关在蚌埠组建第6兵团,第4绥靖区改为第8兵团,与第6兵团协同动作,沿津浦路两侧向宿县推进,并担任固镇、宿县之间的守备。中央军委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于九日夜间,要求华东、中原野战军“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定下了全歼敌刘峙集团于徐州地区的决心。十一月十日,山东兵团主力歼灭了第7兵团西撤的先头师,切断了该敌的退路,十一日华东野战军将敌第7兵团合围于碾庄地区。为全歼第7兵团,我军调整了部署,华东野战军以山东兵团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纵队  及特纵炮兵大部攻歼敌第7兵团,以第7、第10、第11纵队阻击徐州东援之敌,由东南面逼近徐州,侧击东援之敌,以第1纵队为预备队;陈毅、邓小平当即指挥中原野战军主力及华东野战军第3和两广纵队转入徐蚌段作战,其中以第4纵队、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和两广纵队由西南面、冀鲁豫军区两个独立旅由西北面威胁徐州,以第3纵队及第9纵队一部攻击宿县,第9纵队主力南下阻击敌第6、第8兵团北援,第1纵队为预备队。  十一月十五日夜,中原野战军攻占宿县,歼敌一个师,切断了敌徐州与蚌埠间的联系,完成了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党中央考虑到此役是南线空前的大战役,战役的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因此十六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淮海战役总前委,以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统筹华东、中原及冀鲁豫地区前后方的一切事宜。十一月十二日,我军对敌第7兵团展开猛攻,二十日攻占碾庄,二十二日全歼第7兵团,击毙黄百韬。徐州东援之敌遭我顽强阻击,每日只能前进一至二公里,由确山赶来增援的敌第12兵团十一个师,遭到中原野战军阻击,也只进到浍河以南的赵集附近。  敌第7兵团被歼后,蒋介石决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团,蚌埠的第6、第8兵团及第12兵团三路会攻宿县,企图打通徐蚌间的联系,把徐州之敌撤走,因此,敌第12兵团继续向徐州方向推进。总前委决房集中中原野战军全部围歼敌第12兵团,华东野战军组成北、南两个作战集团分别阻击徐州、蚌埠之敌,并以一部作为中原战军围歼敌第12兵团的预备队。十一月二十五日,敌第12兵团十二万人被我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包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地区。  敌第12兵团被围后,蒋介石见其突围不成,徐州、蚌埠增援无望,遂一面令刘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团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团放弃徐州,绕道永城南下,企图侧击我中原野战军。解第12兵团之围后共同南逃。毛泽东对徐州敌军可能突围早有预见,并指示华东野战军预作准备。十一月三十日,徐州杜聿明集团约三十万人,向永城方向逃窜。我华东野战军即以十一个纵队全力追击,十二月四日,将该敌全部包围在永城东北之陈官庄地区。16兵团自行突围,被我消灭。第2、第13两兵团即就地转入防御。  我军同时包围了敌两个集团,蚌埠之敌仍企图北上救援。总前委采取了"吃一个(黄维),挟一个(杜聿明),看一个(李延年、刘汝明)"的方针,以中原野战军六个纵队及华东野战军各一个纵队阻击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敌第6兵团,以华东野战军两个纵队为总预备队。十二日我军对敌第12兵团发起总攻,至十五日将敌全歼,生俘黄维。敌第6兵团北援被阻,当获悉第12兵团被歼后,连夜逃回蚌埠。  此时,平津战役已经胜利展开,为了不使蒋介石迅速决策海运平津诸敌南下,中央军委,对杜聿明集团暂缓攻击。着淮海前线全军进行战场休整,并对敌军开展政治攻势,做好攻击准备。十二月十七日,毛泽东写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但杜聿明等拒绝投降。十二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2、第3兵团已将傅作义集团分割包围在平津、平张线上。华东我军遂于一月六日对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至十日将敌全歼,生俘杜聿明,淮海战役结束。  淮海战役历时六十六天,歼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的五十六个师五十五万人,使敌人的长江防线和统治中心京、沪地区,  直接暴露在我军面前。淮海战役结束后,淮河以南的敌人仓惶南逃。华东野战军第6、第7、第8、第13纵队分路南下,解放了江淮间广大地区,前出到长江北岸,为尔后的渡江战役创造了条件。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

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原因可分为以下几点:一、政治原因 政治是军事的根本,自古以来,未有政治不修明而军事能得最后胜利的。国民党政治腐败,军政官吏贪污腐化,蒋介石所作所为已不合乎民心,不顺乎潮流,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必然的。从政治上讲,在淮海战役打响前,国民党就已经丧失了其取得胜利的能力。原因如下:1.背叛三民主义,信仰发生危机。1924年国民党召开“一大”接受了孙中山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基础的三民主义。后来蒋介石为了夺取和维护手中的权力,篡改了三民主义的精神实质,背叛了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招牌下,“民族主义”只是国民党政权与帝国主义勾结,出卖民族利益。“民权主义”实际上是官权、绅权与土劣之权,广大人民毫无任何民主自由而言。“民生主义”就平均地权而言,到淮海战役爆发时,不仅土地问题未解决,反而,豪强兼并变本加厉,苛捐杂税日甚一日;就节制资本而言,它保护的四大家族的利益,不仅未能带动经济发展,反而阻碍了生产力进步。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违背的做法,必然失去民心。淮海战役失败后,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当政二十年,对其社会改造与民族福利,毫未着手,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只重做官,而未注重三民主义之实行。此种情况,注定了国民党军队一败再败的命运。2.蜕化变质,丧失革命意志。南京政权建立后,国民党保留了大革命时期的形式,大规模的吸收地方实力人士为党员,并让他们参加国民政府。这样一来,旧军阀的价值观念、态度及习俗,就渗入到新政府中来了,敷衍塞责,贪污腐化等官僚腐败习气迅速蔓延,很快就瓦解了国民党的活力和革命精神。其次,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清除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士,清党的结果,以前国民党内占70%以上的工农党员,只剩下10%(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四十年代末仍未改变);而大地主、大买办本是大革命时期的革命对象,却变为国民党的主要依靠力量的阶级基础。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革命意志也丧失殆尽,党的工作不能在社会中发展,其政策不可能为大多数人着想,必然失去人民的支持,因而从根本上动摇了其执政的地位。3.派系林立,勾心斗角。自定都南京以来,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一直未停。派系斗争(特别是蒋系和桂系之间的斗争)到达了白热化程度,各组织结构之间相互勾心斗角,整个政治体系处于半瘫痪状态,连蒋介石本人的领袖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在淮海战役前后,桂系为了夺取权力从政治、军事上向蒋施加压力,而蒋亦处处设防,步步为难桂系。总之,在国民政府危难之时,各派系利益之外,根本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样的政权垮台是符合历史发展逻辑的。4.腐败加速了国民党的失败。以权谋私和贪污腐化是国民党政权的一大特征,它弥漫于这个整体的各个机关,各级官员,它像蛀虫一样把这个政权蛀空而最后倒塌。国民党由于丧失了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组织涣散,纪律松懈,这使廉洁作风失去了内在保障,而长期处于缺乏社会监督的一党统治局面,就又使它丧失了廉洁的外在保障。特别是40年代以来,由于生活物质的普遍匮乏,国民党官吏掌握着稀缺资源的分配权力,这又为国民党普遍腐败打开了方便之门,无所制约的权力逐渐走向自我毁灭。 贪污腐化的结果必然使政府的功能受到削弱,大大消耗了官员们的公益精神,更为严重的是,贪污引起了人民对政府及官员的普遍不满和强烈愤慨,继而走上反抗国民党政权的道路。二、军事原因如果说政治腐败是国民党淮海战役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那么,军事上的无能则是其在战场上失败的直接原因。1.战争的非正义性决定了失败。在战役中,国民党军无论从物质、装备、数量都占有很大优势,但在精神方面却处于劣势。而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人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因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如果说国民党军队在北伐和抗战中的作战目的明确,能以此激发其广泛的热情和顽强的战斗力的话,那么到全面内战期间,战争宗旨和信仰的不明确就成为国民党军事失败的一个根本原因。在淮海战场上,国民党军倒戈不断。据不完全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投诚3.5万,投降32万,起义28万,三者相加即占被歼灭总数的2/3。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代表正义,拥有国民党所不可抗拒的道义力量。正是因为代表着正义,解放军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而在淮海战场上的国民党军队不但要抗击60万人民解放军,还要抗击500多万民工以及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于是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其在淮海战役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2.蒋刚愎自用,指挥无能。蒋介石是一个大独裁者,集党政军权于一身。由于多年的领袖地位,他把自己看作是主宰一切的上帝,不相信任何人,自以为一贯正确,除了亲信和特务的报告外,其他的情报一概不信,这种狂妄专横,刚愎自用的态度,使他在指挥作战上错误连连。在淮海战役期间,当一些高级将领指出国民党战略态势头重脚轻,需要调整时,他坚持认为统帅部没有错,所以失利只是有人不肯好好打。 结果使前线将领,只知迎合他的旨意,而不根据实际需要办事。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现象更是经常发生。例如,黄百韬兵团提出立足蒙城,联系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再展开进攻,但蒋却一意孤行要占宿县,致使黄维兵团掉进了刘伯承的口袋阵。又如,杜聿明集团撤出徐州时曾指出“撤即不能打,打即不能撤”,蒋也同意了,但蒋却于12月3日又逼令杜集团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导致杜聿明集团被围歼。在国共双方战略决战中作为最高领导的蒋介石刚愎自用,主观武断,朝令夕改,指挥无能,国民党军不失败是不可能的。3.联合体式的军队没有战略协同。国民党军队本身是一个各种军队成分的联合体,除了蒋介石系统外,还有一些诸如桂系、西北军及地方实力派,在战争中不肯配合,见死不救,相互拆台的事时有发生。在淮海战役期间,这种各自为政,互不配合的现象比比皆是,作为国民党最高领导的蒋介石也无可奈何。蒋本想调白崇禧、傅作义部队增援淮海战场遭到拒绝,更为严重的是白崇禧一再阻止蒋系的宋希濂部开赴徐蚌战场。在黄伯韬兵团被围时,奉命增援的邱清泉部一遭解放军阻击就停止不前,蒋虽一再下令,邱部却拒不前行,原来东进要路过商丘,邱清泉认为商邱就是“伤邱”,出兵东进,与主帅不利!李延年兵团在奉命救援杜聿明部时,一见有解放军阻击就跑回蚌埠。 自古军队作战要求战略协同,胜则举杯相庆,败则出死力相救。国民党军根本做不到这一点,尽管淮海战役事关全局,但将领们只知保护自己的部队和性命,这样的军队焉有不败之理?4.缺乏良好的后方保障。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方保障历来是军事行动绝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如果只有作战行动的计划和组织,而没有正确的周密的后方部署和良好的后勤保障,战略计划是不充分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淮海战役期间,国共双方兵力之集中,战区之辽阔,战役时间之长,消耗的物资数量之大都是空前的,能否保障和如何保障前线的需要,直接关系决战的胜负。在淮海战役前,蒋介石对此也作了一些部署,要刘峙把部队沿津浦路两侧集结,保持徐州通向南京的陆上运输线,从浦口运粮食到徐州。他向部下许诺,这次会战补给线不长,空运也容易,弹药粮草方面一定可以保证供给。但是他的准备既不充足,也不周密,当陆上交通线切断后,各个集团就陷入无后方作战,又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切补给全赖空投,而国民党的空中运输力远远解决不了庞大部队的需要,他的保证落空了。解放军抓住了国民党军的这个弱点,实行围困战,加重了国民党军的灾难,加速了国民党军的瓦解。 战役期间解放军的一个炊事员,用一担肉包子俘虏了国民党一连官兵,这也不能不说战争史上的奇观。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可见,由于国民党政治腐败,军事无能,其在淮海战役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从一定意义来说,国民党及其军队是“自己打败了自己”。

文章分享结束,刘峙怎么从淮海战场跑掉的和徐蚌会战刘总司令如何脱身的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