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唐大运河运输最多的商品

隋唐大运河运输最多的商品(隋朝粮仓表明大运河的哪一重要功能)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5-26 00:36:03 浏览4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隋唐大运河运输最多的商品,以及隋朝粮仓表明大运河的哪一重要功能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隋朝粮仓表明大运河的哪一重要功能

隋朝的主要粮仓分布在河流附近,水运便利,有利于粮食的运输,隋朝粮仓表明大运河的运输功能。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

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修建基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利用自然水源、修筑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据记载,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进攻齐国,运兵运粮,征调大批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一条运河,叫做“邗沟”。这就是后来大运河在江苏境内的一段。

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相继修建了众多运河河道。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日益发展,修凿的局部运河,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尤其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占重要地位,沟通南北水道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交流的迫切需要。

从先秦时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众多王朝开凿了大量运河河道,其分布地区几乎遍及大半个中国。西到河南,南达广东,北到华北大平原,都有人工运河。这些人工运河与天然河流连接起来可以由河道通达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这四通八达的水道为后世开隋唐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大运河历代漕运物资是从哪里来的

南方的丝绸、茶叶、糖、竹、木、漆、陶瓷等源源不断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煤炭、杂品等也不断由运河南下。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

漕运之中围绕运河的水运,相关的漕粮调配、收缴、发送、押运、下卸、进仓储备等方面,在实际的过程中从实际出发不断因地制宜更新发展,使得漕运体系发展起来,几经变化。每一变化都是总结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实事求是解决问题发展而来。

如唐朝宰相裴耀卿改“直达运输法”为“分段运输法”,即水通则漕运,水浅则储仓,设粮仓于运河沿岸。这样,漕船既不停滞,漕粮也无损耗,极大提高漕运量。唐后期在“分段运输法”的基础上创“转搬法”分段接运,改民运为官运,改散运为标准麻袋盛装,船只编组等等,集装化系统化运输。

建立漕运奖励制度,以盐利为漕佣,解决漕运经费问题。这些创新切实促进漕运的发展。宋、元、明、清在漕运方面根据运河的实际状况也不断革新方法,以便更好地发挥运河的作用。

扩展资料

漕粮征派的重点地区,多为农业生产的发达之区;而应漕运之需所进行的水利开发,在一些地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水利的发展。漕运对于商业经济的促动作用尤其突出。漕运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唐宋以降,漕运中出现附载私货的现象,到了明清时期,朝廷开始认同这一现象,并制定相关政策予以规范。

尤其清代,对于漕运人员附载“土宜”的数量限制不断放宽,如康熙年间,准许每只漕船附带“土宜”60石,雍正年间,在此基础上加增40石,一年之后,又进一步加增,至每只漕船准许附带“土宜”126石。回空船只捎带北方货物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大运河上年复一年的大规模漕运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的商品流通。

漕运对城镇盛衰的影响最为明显,尤其是运河沿线的城镇。一方面,随着运河的开通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一大批城镇随之兴起;另一方面,运河漕运的日趋频繁,以及它所带来的大量商品和贸易机会,极大地吸引了各地商人小贩及其他各类“趁食”者的汇集,运河沿线城镇的繁荣也成为自然的事情。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临清、济宁、淮安、扬州等,虽然不能说完全是因为漕运而兴盛,但漕运的北上南下,以及它所促成的贸易机会,一定是这些城镇繁盛的主要原因。漕运带来的交通便利与商品流动,城镇的日趋兴盛,促成了运河沿岸市场网络的形成。

运河一线城镇的兴衰,多与运河的流畅与否、漕运的正常与否紧密关联。漕运盛,则运河旺,运河城镇也随之兴旺发达。近代以后,运河漕运逐渐衰败,运河运输功能日弱,运河沿岸城镇随之衰落。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漕运、运河、城镇之间的依存关系。

从隋朝大运河到千年粮仓,隋炀帝的丰功伟绩让后人用之不尽

文·段宏刚 我国历史上有两个朝代很有话题性,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隋朝,它们大起大落,虽然在很短时间内就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存在感都很强,对历史做出的贡献,让后人受益匪浅。 秦朝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建立,到公元前207年被刘邦攻破都城咸阳,俘虏了秦王子婴为止,前后只延续了14年。 但这14年里,秦朝对历史的贡献颇多,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第一次在华夏大地上建成了统一王朝,并统一了度量衡,大大减少了资源浪费,方便了各地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同时,秦朝还通过大兴土木,给后人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和秦始皇陵,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领域的瑰宝,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明财富。 因此,历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都会不惜用溢美之词来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 隋朝从隋文帝杨坚于581年修改国号为「 ”隋”,并定都大兴城(今西安)开始,到619年被军阀王世充废掉末代皇帝、隋炀帝杨广的孙子杨侗结束,前后总共存活38年。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 隋朝历史虽然不长,但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贡献都可圈可点,有些贡献甚至是举世无双的,为后边朝代的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建立隋朝后,以史为鉴,深信”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长者”的道理,立志要把隋朝建设成一个国强民富的统一王朝,因此,他从政治、文化、教育、军事、民生等方面,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都取得了可喜成绩,给隋朝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开了一个好头。 著名的 「 ”三省六部制”,就是在杨坚手里创立的,从他创立后,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历朝历代都以「 ”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和调整,对巩固中央集权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省是指对全国所有官僚机构的划分,分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中书省是全国的执政中枢部门和封建社会最高的 *** 机关,首席长官是宰相,主要职责是决策国家大事,制定和修订国家的法令,发布皇帝的诏书。 隋朝疆域 尚书省是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发展而来,由「 ”六尚”,即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六个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的机构形成,但由于这些机构近水楼台先得月,经常有机会传达皇帝的命令,在后来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有实权的执政机关。 门下省最初是皇帝的侍从机构,随着后期权力不断扩大,成为跟中书省并驾齐驱的机构,两者共同商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还有监督皇帝的诏书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权力。 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六个部门,分别是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工部、刑部,最高长官称作吏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官阶位居一品到三品之间,掌管着全国各行各业的运行,相当于现代国家每个部门的部长。每个部又下辖四个司,管理具体的事务,它们构成了完善而科学的国家管理机器,对中央政权的巩固,对推进社会全面、运行发展,都具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隋文帝登基以后看到,隋朝之前的选拔人才制度,一直实行「 ”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最大弊端的就是过于看重人才的家世和血统,容易养成任人唯亲的陋习,给真正有才华的寒门子弟设置了一个无形障碍。 古代科举考试现场 因此,隋文帝继位不久,就下令废除「 ”九品中正制”,推行了「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不论出身和血统,任何人都可以报名参加各个级别的科举考试,只要具备真才实学,任何人都有机会脱颖而出。 科举制度从隋文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结束,前后历经1300多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有力改善了之前朝代用人制度的各种弊端,彻底打破了门阀士族依靠血缘关系对人才的垄断,让许多普通读书人有机会跻身上层社会,得到施展个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为拥有豪情壮志的古代知识分子走向仕途,为国家鞠躬尽瘁提供了很大便利。科举制度能在隋文帝时期成功推行起来,是一个利国利民、善莫大焉的好事。 拥有雄心壮志,具备强烈开拓进取精神的隋文帝杨坚,在他执政的24年里,政绩相当显著,初步把隋朝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王朝,他的所作所为无疑给他的皇子皇孙开了一个好头。 604年隋文帝去世后,他的次子,时年35岁的杨广(569年——618年)继位,史称隋炀帝,在位14年(604年——618年),总体来说,功过参半,跟秦始皇一样,在位初期,稳扎稳打,做了许多治国安民的好事,在位后期,好大喜功,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蠢事。 隋唐长安城遗址 杨广从少年时期,就表现出野心勃勃、唯我独尊的个性,但城府极深,对什么事都喜欢追求极致,甚至极端,却常常善于掩饰和伪装自己的动机。由于是次子,只能屈居晋王,没有资格做太子,于是,他对同父异母的哥哥杨勇一直嫉妒在心,处心积虑地抓他的把柄,并在朝中上下不断散播哥哥的谣言。 最终,在满朝文武强大的舆论压力下,隋文帝于600年下令废掉杨勇,改杨广为太子。他坐上至高无上的皇位,只是时间问题。 604年,杨广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期盼已久的龙椅,但他 *** 还没有坐热,就萌生出一个疯狂想法,那就是把都城从大兴城(长安)迁到700多里之外的洛阳。 他先在洛阳旧城东边18里的洛河沿岸,重新挑选了一块风水宝地,发动数百万工匠,经过9个月的大兴土木,终于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堪比大兴城的新国都。在兴建新国都的同时,另一项伟大工程,「 ”隋朝大运河”也在轰轰烈烈的开凿。 迁都是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历朝历代的皇帝,在迁都问题上都十分慎重,隋炀帝迫不及待的迁都,是进行了多方面考虑后,才做出的决定。 隋唐洛阳城模型 第一个原因,看好洛阳的地理位置比大兴城更有优势。 八百里关中平原所处的黄河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是全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的中心,但随着魏晋南北朝这400多年间,北方地区连年争战,对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与此同时,南方地区相对太平,经济上获得了迅猛发展,到隋朝时,已经超越了北方。 另一方面,此时的关中地区经常性发生灾荒,导致粮食产量逐年锐减,所产粮食难以养活大兴城几十万居民,更不要说给驻守边疆的士兵进行补给了。 洛阳地理位置非常好,正好位于大运河的中心位置,如果贯通洛阳周边的运河,完全可以利用水路的优势,把南方的粮食运输过来,供应给北方其它地区。 隋朝运河 第二个原因,加强对南方门阀士族的管理和统治。 门阀士族是东汉时期形成的具有特殊地位的政治集团,由官僚士大夫组成,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期,他们依仗强大的实力,对朝廷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隋朝统一后,看到这一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江南地区更甚。为了有效管理和统治南方,隋炀帝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要把运河南北贯通,方便朝廷迅速出击,能在第一时间瓦解门阀士族的威胁。 为了完成大贯通运河的壮举,隋炀帝前后花去6年时间,每天动用上百万劳力夜以继日地开凿河道。 公元605年3月到该年底,成功开通了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总长度约为1000公里的「 ”通济渠”,直接打通了黄河与淮河的水上交通。 608年秋季,又开通了从洛阳经山东临清,再到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全长约为1000公里的「 ”永济渠”。 610年间,又开通了总长度约为400公里的「 ”江南运河”,起点为江苏镇江,终点是浙江杭州,同时还对邗沟进行了河道拓宽。 隋唐大运河安徽泗县段 再加上之前隋文帝于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在洛阳与杭州之间形成了全长1700多公里,纵横交错的水运系统,船舶完全可以自由而快速地出入在两个城市,把两地货物进行交换,有力促进了两地的经济发展。 隋朝大运河开通后的另一个巨大贡献,就是培养了著名城市扬州。扬州地理位置优越,随着运河南北贯通,扬州逐渐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之一。 「 ”隋朝大运河”贯通后,即刻成为我国古代非常有影响力的水上交通大动脉,除过在军事和政治上展现出突出作用外,对民生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不论对国家还是百姓都是居功至伟。 洛阳城和大运河都完美地建好了,但如何解决新都城几十万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另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某天用膳时,隋炀帝突然想到,南方温暖多雨,一年可产两季粮食,多的吃不完,何不通过大运河把南粮北调,储存在洛阳城中,既能满足洛阳城的粮食需求,又能以洛阳为集散中心,随时把粮食分配到北方各地,完全可以缓解北方粮食不够吃的压力。 隋朝粮仓分布图 说干就干,此时的隋炀帝非常清楚知行合一的道理。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从大业元年(604年)开始,隋炀帝先后在洛阳城及其周边地区,修建了六大粮仓。 它们分别是:兴洛仓(位于河南巩义),回洛仓(位于洛阳城东北)、黎阳仓(位于河南鹤壁市浚县)、广通仓(位于陕西华阴)、河阳仓(位于焦作市孟县)、常平仓(位于古陕州,今三门峡西)。 这六大粮仓中,要数回洛仓的规模最大,与其说是粮仓,还不如说是功能完善的仓城,内部分为管理区、仓窖区、道路和漕渠,整体造型为长方形,东西长1000米左右,南北宽约355米,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5万平方米,相当于现代50个标准足球场的面积总和。 管理区是记录粮食进出和调度分配的办公场所,主道路宽度为28米——40米,方便各种马车运输粮食,漕渠用来疏通和排放地下水。 隋朝粮仓 仓窖位居整个仓城的最里边,用来储存粮食,形状为圆筒形,具有很好的防潮防水功能。每个仓窖的深度和直径都是10米,可以储存粮食50万斤。据推算,回洛仓里的仓窖数量达到了700多个,它们一个个整齐的排列在仓城内,整个回洛仓可以储存粮食大约在3.5亿斤。 可以算一笔账。隋炀帝时期,全国总人口大约为5000万,新都城洛阳人口接近100万,如果每人每年可以消耗700斤粮食,仅仅一个回洛仓储存的粮食,完全足够洛阳城居民享用半年之久。如果再加上其它五个粮仓的存货,一两年之内,洛阳城即使发生灾情,也不担心粮食问题。 建造如此浩大的工程,在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帮忙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力来完成,隋炀帝和隋朝百姓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智慧和毅力。 据史料记载,建造回洛仓时,一次性从全国各地召集了200万劳工,由大臣杨素作为工程总监,200万人夜以继日,耗费9个月,才完成了这项大工程。 通过考古挖掘,以及对建造场景的还原,能想象到粮仓的建造步骤是这样的。 回洛仓 先在地上挖出一个环形基槽,外径大约17米,内径11米左右,宽度为2——3米,深度为2米左右,然后用特制工具把基槽的表面夯实,让其达到较高的强度和韧性,自然形成一个仓窖口。之后,在仓窖口内挖出深度约为10米的水缸形仓窖,仓窖雏形就算做成。 接着一道工序是用干柴烈火来烘干仓窖,目的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加牢固、结实和干燥。 下来一道工序是给仓窖表面进行特殊处理,增加防潮效果,起到保护粮食的作用,跟现代人给建筑物上抹一层涂料是一个道理。 通常做法是给仓窖表面涂抹一层混合涂料,以白膏泥、硅藻泥、干草末等混合而成。白膏泥由于黏性较大,质地细腻,不容易渗水,当受潮时,能有效阻止潮气进一步渗透。硅藻泥的孔隙大,有很好的吸湿作用。在潮气较重的粮仓,还会放置一些木炭,同样具有吸湿防潮的作用。 最后一道工序,是给涂抹过混合涂料的仓窖铺设一层薄木板,由于白膏泥黏性较大,完全可以把木板黏在仓窖表面,跟现代人给墙壁上贴瓷片是一个道理。木板铺设好后,再给木板上铺设一层质地细密的草席,此时,仓窖正式建造完成,可以直接用来存储粮食。 隋朝大运河终点——杭州 以现代建筑难度来看,建造一个粮仓所需的技术含量并不高,但在1000多年前科技不够发达的隋朝,建造它们所耗费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高得惊人,建造工序也十分复杂,没有气逾霄汉的魄力,以及坚忍不拔的毅力,根本无法实现。 建成这几个大工程,对隋炀帝来说,虚荣心得到满足并不能安抚他一辈子,让他流芳百世,他的野心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退,反而更加强烈,他看到自己拥有比肩汉武帝的所有潜质。 因此,在晚年,隋炀帝更加唯我独尊,好大喜功,对内大兴土木,对外则东征西讨,内外交困后的劳民伤财,才是加剧隋朝走向灭亡的主因。 他一手建造的大运河,粮仓等伟大工程,还没有来得及给隋朝发挥出巨大作用,他们仅仅享用了它们带来的10多年好处,就以619年5月彻底被大唐王朝取代。 幸运的是,唐朝依靠隋朝打下的基础,迅速实现了强国富民的梦想。

历史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丝绸都是我们中国运的)。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嘉峪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汉武帝以前,那里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十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和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4)西域都护的设立: 2、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陆路丝绸之路的路线 丝绸之路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 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 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 以下为丝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称(括号内为古地名)。 东段 东段各线路的选择,多考虑翻越六盘山以及渡黄河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三线均长安或者洛阳出发,到武威、张掖汇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线:从泾川、固原、靖远至武威,路线最短,但沿途缺水、补给不易。 南线:从凤翔、天水、陇西、临夏、乐都、西宁至张掖,但路途漫长。 中线:从泾川转往平凉、会宁、兰州至武威,距离和补给均属适中。 西安(长安):须弥山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 武威(凉州) 张掖(甘州) 酒泉(肃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纪时期北宋政府为绕开西夏的领土,开辟了从天水经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为宋以后一条新的商路。 天水 西宁 伏俟城 索尔库里盆地(索尔库里) 中段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内的诸线路,它们随绿洲、沙漠的变化而时有变迁。三线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镇(640年设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称于阗道):东起阳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经若羌(鄯善)、和田(于阗)、莎车等至葱岭。 阳关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绝),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 和田(于阗) 中道:起自玉门关,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经罗布泊(楼兰)、吐鲁番(车师、高昌)、焉耆(尉犁)、库车(龟兹)、阿克苏(姑墨)、喀什(疏勒)到费尔干纳盆地(大宛)。 玉门关 楼兰(为鄯善所兼并,现属新疆若羌县) 吐鲁番(高昌):高昌故城、雅尔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库车(龟兹):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苏(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经哈密(伊吾)、吉木萨尔(庭州)、伊宁(伊犁),直到碎叶。 哈密,水道纵横盛产哈密瓜 乌鲁木齐,回文意思解作美丽的草原 伊宁(伊犁) 碎叶 西段 自葱岭以西直到欧洲的都是丝绸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线分别与中段的三线相接对应。其中经里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线是在唐朝中期开辟。 北线:沿咸海、里海、黑海的北岸,经过碎叶、怛罗斯、阿斯特拉罕(伊蒂尔)等地到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乌鲁木齐 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城(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城市) 托克玛克(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城市) 萨莱(俄罗斯) 萨克尔 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线:自喀什起,走费尔干纳盆地、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到马什哈德(伊朗),与南线汇合。 喀什或喀什葛尔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尔 巴米扬:著名的巴米扬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毁。 南线:起自帕米尔山,可由克什米尔进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从白沙瓦、喀布尔、马什哈德、巴格达、大马士革等前往欧洲。 马什哈德(伊朗) 萨卜泽瓦尔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椟,可能位于如今的伊朗达姆甘和沙赫鲁德之间。) 德黑兰 哈马丹 克尔曼沙汗 巴库拜(伊拉克) 巴格达 阿布哈里卜 费卢杰:沿幼发拉底河至阿列颇。 拉马迪 阿列颇(叙利亚) 大马士革 阿达纳(土耳其) 科尼亚 安条克 布尔萨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陆路丝绸之路的发展 公元前1世纪以前上古时期 早在远古时期,虽然人类面对着难以想象的天然艰险的挑战,但是欧亚大陆东西之间并非像许多人想象中那样地隔绝。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大体衔接而成的草原之路。这一点已经被沿路诸多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这条路就是最早的丝绸之路的雏形。 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并不是以丝绸为主要交易物资,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中国商人就已经出入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购买产自现新疆地区的和田玉石,同时出售海贝等沿海特产,同中亚地区进行小规模贸易往来。而良种马及其他适合长距离运输的动物也开始不断被人们所使用,令大规模的贸易文化交流成为可能。比如阿拉伯地区经常使用,耐渴、耐旱、耐饿的单峰骆驼,在公元前11世纪便用于商旅运输。而分散在亚欧大陆的游牧民族据传在公元前41世纪左右即开始饲养马。双峰骆驼则在不久后也被运用在商贸旅行中。另外,欧亚大陆腹地是广阔的草原和肥沃的土地,对于游牧民族和商队运输的牲畜而言可以随时随地安定下来,就近补给水、食物和燃料。这样一来一支商队、旅行队或军队可以在沿线各强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或激发敌意的情况下,进行长期,持久而路途遥远的旅行。 最初的发展在商代帝王武丁配偶坟茔的考古中人们发现了产自新疆的软玉。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3世纪,中国就已经开始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进行商贸往来。依照晋人郭璞在《穆天子传》中的记载,前963年周穆王曾携带丝绸、金银的贵重品西行至里海沿岸,并将和田玉带回中国。虽然这种说法的真实性还没有定论,但是目前在丝绸之路沿线的考古中,确实出土了部分在这一时期的丝绸制品。在中国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存在了相当规模的对外经济交流。《史记·赵世家》中记录了苏厉与赵惠文王的一段对话:“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非王有已。”苏厉用赵国通过对外贸易得到的财富威胁赵惠文王一段从侧面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人们相信,“昆山之玉”即为昆仑山下出产的软玉,而胡犬则是产自中亚、西亚的一个狗的品种。 随着公元前5世纪左右河西走廊的开辟,带动了中国对西方的商贸交流,西域地区诸如鄯善、龟兹等国家纷纷在这一时期逐渐出现。而当时的欧洲国家已经出现了“赛里斯”(Seres,源自希腊语言“丝”,从汉语“丝”的音转化的“Ser”。)——对中国的称呼。这种小规模的贸易交流说明在汉朝以前东西方之间已有经过各种方式而持续长时间的贸易交流。 青金石是在早期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商品之一,如今也是一种重要的宝石。不仅仅是丝绸,同时丝绸之路上另一件著名的商品,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青金石早在公元前31世纪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埃及——这意味著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开始的时间要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些。约1000年后,青金石的贸易开始传入印度的哈拉帕(Harappa)。后来成为佛教七宝之一。 作为世界上最早出现国家的文明之一,目前很多考古发现证明埃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从事北非、地中海及西亚的贸易。人们相信,在前14世纪时期,埃及人已经造出了船。在埃及,人们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产自阿富汗的青金石,说明埃及人已经开始沿著这条时候被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上,展开了一定规模的贸易。一些人认为是前1070年左右丝绸残骸的碎片已经被发现,这意味著至少在前1070年埃及可能已经与中国有了间接的贸易往来。不过此后不久丝绸在埃及的地位一落千丈,并绝迹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史册。 同时,这些前11世纪的丝绸究竟是中国养蚕技术所出现的丝绸,还是一个来自地中海沿岸或者中东的“荒野丝”,就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了。在一统巴比伦和波斯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帝王大流士一世(前521年至前485年)统治下,四处扩张的波斯建立了在中、西亚的地区强权。史料记载这位帝王喜爱爱琴海生产的鲜鱼和故乡帕提亚的水。为此大流士建立了一条连接安息帝国首都苏萨(位于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到小亚细亚以佛所和国土各地的“波斯御道”,这条仅由王室使用的皇道在沿线各段设立驿站,借助每个驿站的好马和驭手皇室所需要的一切通过这条道第一时间送至首都,再将帝王的指令传播到波斯全国。依照皇道的效率,一位向大流士进献快信的人只需9天即可送至首都,而同样的距离对于普通人而言需要3个月。 一方面安息利用这样一条遍及各地的古代国道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地的统治,另一方面也直接带动了这一地区的商贸活动。在亚历山大建立他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后,他的继承者托勒密一世在前323年最终控制了埃及。希腊人开始积极促进小亚细亚、印度和东非之间通过希腊管辖的港口进行的贸易活动,在陆地上希腊人也一样在贸易领域非常活跃。这一时期欧亚之间的繁荣的经贸并不仅是希腊人的成就,地处阿拉伯半岛及中亚的阿拉伯人——尤其是那巴提斯人(前106年为罗马帝国所灭)为中亚的贸易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幅兽皮壁画上的战士可能是希腊人,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受到希腊文化影响后出现的西域士兵。推定作画年代为前3世纪—前2世纪。希腊人的第一步就是利用帝国在中亚乃至更东方的扩张来打通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帝国东部边境也许已经到达了大宛国(今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如今中国新疆省的西部。如今人们在这一带的考古发现了亚历山大大帝在前329年建立的城市——苦盏(希腊人命其为“极东亚历山大城”,即亚历山大东征的最远处)。

隋朝为什么把粮仓建在渠道上

  隋朝的粮仓多建于洛阳附近的渠道上,主要是因为当时,粮食的运输方式多为漕运,建在渠道附近可以节约运输成本。  隋代先后修通四段运道: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达扬子(今江苏仪征县治东南)入长江;通济渠,自西苑(今河南洛阳西)引谷、洛水达黄河,又从板渚(今河南汜县治东北二十里)引黄河水通淮河,实际是利用汴水取直航道(唐代改名广济渠);永济渠,北起涿郡(今北京西南),南通黄河;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今浙江杭州)。隋唐大运河纵向沟通了海河、淮河、黄河、长江与钱塘江五大水系。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先后在河南、陕西运渠所在沿岸置黎阳、河阴、常平和广通等仓。召募运丁,运储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粮食。灭陈后,长安粮大部由江淮输送。炀帝又置洛口、回洛仓;储粮二千六百万石。

隋唐时期,通过大运河运输的,关系到王朝安危和政局稳定的重要物资是-

粮食。大运河的功效,首先在漕运上,即对江南产生粮食的漕运。大运河别称“运粮河”。“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中国古代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

被发现的隋朝千年粮仓专家称现代技术都无法超越,怎么看

被发现的千年隋朝粮仓位于洛阳老城区,对于专家说的现代技术无法超越,纯属无稽之谈。现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怎么可能不能超越,只不过是当今人们没有古代人们对于建筑那么严谨用心,在做工上不免有些偷工减料从而导致的豆腐渣工程。

隋朝,一个空前盛大的王朝,在政治,文化,经济上都得到巨大的进步,顶峰的时候曾经出现“万国来朝”的局面。在隋炀帝杨广统治期间,兴修水利工程,使得南北贯通,促进文化交流,让南北经济得到发展,便有了大名鼎鼎的“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目前也是中国重要水陆交通之一,为南北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时隋炀帝把征收的粮食凭借大运河运输,然后在运河旁边修建了大大小小的粮仓,规模最大的当然在国都洛阳,因为洛阳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土地干燥坚硬,天气不容易下雨,这些都是建造粮仓的重要条件。

这个建在洛阳的粮仓又称“回洛仓”,是由大大小小的仓库构建成一个大粮仓,是当时隋朝最大的粮仓没有之一。要是细究有多大,故宫大家想必不陌生,有些人可能去逛过,回洛仓足足有故宫的一半有余。这么大的粮仓储存的粮食肯定不少,史料记载当时有2400万担粮食在其中储存。建造这么大规模的粮仓可不容易对其中的要求极高,要想保存好如此多的食物,最重要的条件就是不能受潮,当时工匠把粮仓壁周围的泥土进行烧制,完全不留水分,让泥土变得坚硬,这样还不放心还会在周围涂上青膏泥,然后外铺木板封严。这样一个好的粮仓就建好啦。

回洛仓虽然技术在现在看来不是多么高明,但在古代都是一一实践的智慧结晶,其中的劳动力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个粮仓在千年之后仍然完整,向古人的智慧和劳动致敬。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大运河大运河有什么经济价值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就是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统一,是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大运河的经济价值:大运河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扩展资料

作用与意义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百度百科——隋唐大运河

在古代京杭大运河为什么会被称为运粮河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并不是一朝一次的工程,而是自隋唐以来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的工程。之所以会被称作运粮河,也是与它在历史上所履行的实际职能有很大的关系。

隋朝时期就开始开凿运河,开凿通往涿州的永济渠的主要目的很明确,在当时就是为了解决远征高句丽(朝鲜)军队的粮草运输问题,为北方的战争提供必要的后勤保障。通往扬州的通济渠就与战争无关,其目的主要是方便把江淮一带的粮食运往洛阳,进一步运往长安。

到了唐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向东南移动更加显著。到唐朝后期,关中地区几乎完全依靠江淮地区的粮食和物资供应。所以到了隋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关中资源不足的情况。根据历史记载,每当关中发生灾荒时,皇帝就要带领文武百官和关中百姓,从长安到洛阳就食,也就是跑到洛阳吃饭。所以当时的关中已经养不起一个庞大的朝廷,这就必须从东南尤其是江淮地区调集粮食,供应中央。在主要依靠水运的古代,开凿一条通往首都的大运河就势在必行。

隋唐大运河的开凿,同时也使得继续把长安定为首都成为可能,但是,一旦运输被切断,就会引起巨大恐慌。唐朝末年,朱温迫使唐朝迁都洛阳,到宋朝,为了进一步缩短运输线,直接定都开封。因此在中国古代,除非朝廷是要偏安江左。不然一个最核心问题就是怎么从富庶的东南地区把粮食、物资运输到首都。

元朝把首都建在今天的北京,这从战略上讲是一种必然。当时元朝的大后方在蒙古高原,为了维护稳定的局势,元朝的武力也不能离大后方太远。因此,元朝统治者就必须解决南粮北运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关于隋唐大运河运输最多的商品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